“职业耗竭”影响上班族身心健康 综合预防是消除症状的关键
本报记者 李德鹏
城市快速发展,给都市人带来便捷的生活。与此同时,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职场人群成为心理、精神问题的高发人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不少职场人士时常感觉“身体被掏空”,开始出现情绪抑郁,甚至是更为极端行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科副主任张印南医师表示,这是职场人士常见存在的职业耗竭,而综合预防是消除职业耗竭症状的关键。
自加压力反受挫
年轻教师情绪低落无动力
“哎,我已经教不好他们,感觉自己很失败。”刘倩(化名)见到张印南时,情绪显得十分低落,不时地唉声叹气。刚毕业几年,“90后”的刘倩从外地来到汕头工作,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又担任班主任,一心想要闯出一番成绩,刘倩对自己有着极高的要求,每天积极备课,力求将最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同时,她还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全身心付出,刘倩却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提升。慢慢的,刘倩经常感觉心中有“无名火”,特别是看到学生不认真写作业、上课不专心听讲,就会大发雷霆。为了尽快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刘倩经常给班里的学生增加其他主科的作业,这让学生们非常反感,甚至有些学生直接质问她“你教好你的数学就好,为何还管我们语文、英语的作业?”
付出得不到认同,刘倩自感压力巨大,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得正确。整个人感到非常疲劳,情绪也变得有些低落,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于是,刘倩经人介绍找到张印南,一番交流之后,张印南认为,刘倩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职业耗竭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刘倩意识到自身问题,并积极调整心态,她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人变得开朗起来,成为了学生们的“大姐头”,师生关系变得融洽,班级成绩也逐步提升。
都市生活压力大
耗竭原因多非一日而促成
压力大是都市生活中,人们常感受到的心境。如果不能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就会使得自己处于抑郁、焦虑、失眠等烦恼中,无法自拔。而当职场人士无法很好地缓解所承受的压力和矛盾,那么很可能就出现“职业耗竭”的症状。
张印南介绍称,职业耗竭一词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服务业中出现,通常发生在人际接触频繁、密切的服务性职业中,指的是持续的工作压力、消极情绪体验,造成的心身疲惫和超负荷消耗状态。但目前并不能将职业耗竭认定为一种疾病,而应当认为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的状态。
“职业耗竭并非一天就会促成。”张印南称,职业耗竭源于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持续压力和自身应对压力的心理状态。最开始,职场人士如果接受到的是良好的适当的应激压力,而自己对工作也有一定的期待,就会激发我们的生产力,使得我们努力工作,特别想把工作做好,在这个强大的内在动力驱使下,人们就会增加工作投入,挖掘自己的潜力,压缩和忽视自身的需求,人的交往、运动、娱乐时间就会减少,接着我们会压抑自己的个人冲突,不惜一切地去追求更高的工作回报,出现问题时就会漠视否认问题的存在,自我安慰这些都不是事,挺一挺就会过去了,这就是职业耗竭发生发展到了需要干预的时候,否则发展下去就会和社会产生疏离,对自我不满,不断地自责,无力无助,内在空虚,工作疲惫,不能放松,过分要求,逐渐失去满足自我需求的动力,开始变得情绪耗竭,人也变得冷漠,有攻击行为。
职业耗竭不是某一个突发的急性事件所导致,而是潜隐发生、长期积累的过程,一开始只是一个疲劳的状态,然后出现耗竭,而在职场人崩溃之前都是有所预警的,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看心理医生甚至精神科,不再把一些精神心理的压力只落在自己身上,让自己靠一个人的力量去克服,而是去寻求专业人员帮助自己,这是一个好事。
那要怎么识别职业耗竭的状态呢?张印南认为,职场人即使离开工作仍不能放松,没有时间留给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有时间会友,常对其他人不公平;感觉空虚,越来越悲观;饮酒或吸烟过多,有成瘾的危险;工作很久,成效很少;感觉工作不再有趣,怀疑工作的意义;躯体症状增多,睡眠也出现问题;压力变成慢性,感觉持续处于压力之下;易激怒,发表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言论;经常疲劳,常注意力不集中,什么都不想做。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特征,就要特别注意了。
及时干预巧调整
转变思维学会善待自我
在张印南看来,职业耗竭源于社会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是无法避免的。职业耗竭与工作压力有很大关系,各行各业都可能出现职业耗竭的情况,因此人们需要对职业耗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并及时干预调整。当我们注意到自己有职业耗竭了,那这个时候就要慢点!慢点不是放慢生活节奏,我们要慢一点的看一看、想一想自己的工作、自由、时间、假期、生活等都应该怎么去安排?我们要进行的调整是,怎么样让生活和工作保持平衡,尽管很难,但我们需要加以努力。
工作中难免遇到各种压力,要学会转变思维,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凡事不要过度绝对化,更不要把负性的事件泛化或带入平时的生活中,尽管工作十分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唯一,不要因为工作比重过大而导致生活分量的减轻。张印南建议职场人除了要与时俱进地掌握新技能,还要更新工作观念,适时“充电”、扩大视野,寻找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消除身体疲劳、恢复体力、修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式,良好的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提高脑力,增强免疫力。而健康的饮食既能促进身体健康,又能防病祛病。珍惜个人时光,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通过旅行、体育锻炼等进行自我调节。张印南认为,规律运动是见效最快、最为通用的一种手段,因为运动可以让大家变得更加开心,这个是有依据的,运动让人从思虑中抽离出来,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运动这件事上,让大家短暂忘却了各种不快乐的事情,一些负面情绪可以明显的得到改善。另外在运动过程中,大脑会释放一种内啡呔的物质,这种多肽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持续的快感和镇静作用,所以坚持运动会让你的心情和精神状态都变好。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比如,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需要耐心的运动能帮助你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善。长期进行运动的人不仅看起来显年轻,而且这些人看起来更加有活力,更加的精神饱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以从运动中获益。
还有适度的社交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积极与人沟通,是必要的缓解压力办法。张印南认为,社交沟通的意义在于不一定需要别人在事实上帮你解决问题,但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时,痛苦和压力可以得到稀释。当然,职场人还需要进行正确的个人价值评价,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学会善待自己。而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消除职业耗竭症状,就需要进一步到心理精神专科医院就诊,待医生明确诊断后,再给予规范的心理治疗或必要的药物治疗。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林子海、林鹏摄影报道)昨天上午,由《汕头少年报》小记者主演的原创情景剧《榜样的力量》(第二季)在市图书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