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巷 不寻常的古巷 濠江区赤港古寨一条长仅150米的巷子竟有4座陈氏家族祠堂。一巷一狮,见证了历史变迁和时代风貌

汕头日报 2019-11-09 01:01

石狮巷的石狮

石狮巷

濠江区赤港古寨内有一条石狮巷,自北向南延伸,巷子北端端坐着一头高约70厘米的石狮,背北朝南,居高临下,守望着这条老巷。令人称奇的是,这条全长仅150米的石狮巷竟然有4座陈氏家族的祠堂。

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先祖来自福建莆田县石狮巷,族人南迁至赤港古寨后为纪念先祖,便把他们生活的巷子也命名为“石狮巷”。也有族谱记载:明末战乱,濠岛是主要战场,当时有多具尸体被投掷于石狮巷的一口水井内(现石狮所在位置)。战乱平息后,为了辟邪纳吉,人们在水井的地方立起一座石狮,石狮巷也因此实至名归。

石狮巷陈氏族中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至今忘不了石狮巷头香火兴旺的福德老爷庙,更忘不了长辈口耳相传的陈氏能人“道老三”在濠岛叱咤风云的故事。

相传清乾隆年间,朝廷在石狮巷设立了行台,道老三是行台负责人,小至三乡一镇盐场生意的纷争,大至县城、朝廷追查的凶案,他总能智慧而公正公平地处理,既保证了乡民的利益,又维护了朝廷的威严。

时世变迁,如今石狮巷已寻无福德老爷庙址,寻无行台旧址,唯独剩下头部残损的石狮坚守着这条百年老巷,向过往者述说老巷几百年来的风起云涌。

石狮巷既有精彩纷呈的传说,更有载入族史的名人典故。据族谱记载,陈氏的先祖是宋朝的陈应功,陈应功是名垂青史的“平闽将军”。陈氏祠堂一位负责人说,除了安邦定国,陈应功驻守福建时还发明了泽被万世的“海水晒盐法”。

中华大地早期的盐主要是用柴草煮炼海水而成,成本既高又不方便。相传有一日,陈应功写字时用海水磨墨,因忙于公务几日后忽然发现干的砚池中有白色晶体,他觉得很奇怪,便尝了一下,没想到这些白色晶体味道竟与食盐无异。他突发奇想,海水是不是可以通过日晒加快蒸发晒出盐呢?于是他率领兵丁乡民在海边筑埕拦蓄海水尝试,果然晒出盐来。这种晒盐法既节约成本,又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很快就在福建全省推广,并传至整个中国沿海。海水晒盐法历经宋元明清,至今未废。陈应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盐神”,他去世后人们在福建莆田紫璜山顶建庙奉祀他。

陈氏后裔南迁至濠岛后,秉承先祖才智,凭借达濠岛依山傍海的地理位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哪一行有钱赚就做哪一行,有的经营渔业,有的建起盐场,有的搞起农庄,有的卖起杉木……他们把日子经营得风生水起。

从石狮巷开枝散叶出去的陈氏后人也出现很多能人,他们取得成就后在石狮巷先后修建了陈氏祖祠、陈氏继述祠、陈氏七房祠……石狮巷的繁荣可见一斑。

在众多的陈姓能人强人中,陈昌华尤为著名,他是从石狮巷陈氏祖祠走出去的香港爱国华侨,为家乡的教育、敬老、医疗事业做出很大贡献。

石狮巷既是在外发展族人回故里寻根的温暖港湾,也是本乡本土陈氏族人温暖的家。现在石狮巷修葺一新的祠堂是陈氏老人们最常光顾的地方。祠堂里,老人们或品工夫茶,或听潮剧,或下棋,或看报,或笑眯眯地晒着太阳……他们悠闲惬意地打发着时间,传递出来的是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

漫步在石狮巷里,暖阳漏洒的悠长巷子,被缱绻的时光浸染。我遐想着每一扇木门里被岁月尘封的寂寂故事。巷子两边的墙壁斑斑驳驳,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动容。但这一切古老、古旧并不影响巷道的洁净、宁静。在巷头,遇见一位驼背老伯手拿一把稻草扫帚,一步一个脚印地专注打扫路面。我走过去与他交谈,老人家说他今年九十多岁了,日子清闲得很,于是,他每天出来打扫巷道,发挥余热。他说“巷道干净了,心情愉悦了,身体自然也就健康了”,九十多岁的耄耋老人对生活依然充满了热情。

伫立巷中,我仿佛看到几百年前这里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陈氏先祖繁忙劳作的生活场景……这一宅一院,一巷一狮记下了多少历史变迁、时代风貌,它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像一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社会生活的印记。

新闻推荐

供电量跨越式增长 濠江前三季度供电量增幅居全市各区县之首

濠江供电局全力保障设备安全。本报讯(记者黄泽春摄影报道)今年来,濠江区供电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记者昨天从濠江供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