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放歌 为新征程鼓劲 今天我们不忘初心再出发

汕头日报 2019-11-08 00:57

【编者按】

时间是万物的尺度,节日是存在的路标。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在这样一个充满激动、回味、欢笑和泪水的时刻,我们走近自己的同事,真切倾听一个个采编背后的故事和情怀。

交流、聆听、写下……“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报纸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这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最常态”。或许,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接受新闻的方式在变,但新闻的内核不会变,记者对新闻的价值判断也不应该变。支撑我们履行职业使命的日复一日,就是我们始终坚信:世界会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

在永无止境的新闻事业面前,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有所持、坚定前行!

亲爱的同事们,亲爱的同行们,节日快乐!

甘做新闻守夜人

“稿件追逐灯光,大样追逐墨香,今天追逐明天,新闻在路上,我们在版面上奔跑……”这首小诗,是《汕头日报》新闻编辑中心夜班编辑的生动写照。

2019年10月2日凌晨四时多,报社二至四楼仍然灯火通明。

为对版《南方日报》,准确出版好《汕头日报》“庆祝新中国70华诞特刊”,总编辑和副社长以及当值主任、编辑、电脑技术人员,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耐心等待着新华社的通稿和照片。

编好“国庆特刊”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闪失,文字、照片、版式,上传数字报,甚至是印刷,方方面面都必须统筹,每个细节都要兼顾,确保万无一失。编辑部及早部署,抽调新闻编辑中心最强阵容,全力以赴。

这一夜,他们干到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六时多才圆满完成工作。而通宵达旦,对新闻编辑中心的编辑来说,每年都有好几回。

《汕头日报》新闻编辑中心由原《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新闻编辑室整合而来,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晚上8时,正是普通市民夜生活的开始:电视里的精彩剧集正拉开序幕,金新路夜市人山人海,合胜电影院里成双入对,长平路大排档生意火爆……而我们的夜班编辑,此时正看完央视新闻和本地新闻,匆匆告别家人、屏蔽喧嚣,穿过城市的灯光和热闹,在缤纷的夜色中从四面八方赶到报社。

字字是政治,篇篇是导向。夜班编辑是个很有特点的岗位,是一份劳心费神的苦差事,工作量大、任务重,而且时间很紧,经常是数十篇稿件,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好。对夜班编辑来说,多出彩,是“水平线”。他们一坐在电脑前,便心无旁骛,使出浑身解数。

出报安全无小事,夜班编辑必须细心、耐心、静心。从下午编前会定下的版序、内容,到晚上真正上版,经常会有三四次的调整。有时甚至上版出大样了,感觉不甚满意,推倒重来,也是常有的事。然而,大家都心甘情愿,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每一次翻版,都是一次质量的提升,都是为了把报纸办得更好。

夜班编辑还必须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值班的时候,他们 24小时不能关机,他们深夜要关注新华社的“目录四”和“改稿”,几乎每一位资深夜班编辑,都有深更半夜被叫回来改版或改稿的经历。

昼夜颠倒,睡眠不足,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是夜班编辑的工作常态,但《汕头日报》新闻编辑中心的老编们,情怀不老,坚守初心,在版面上奔跑,甘做党报把关人、新闻守夜人。 新闻编辑中心 甘小松

我将永远在路上

新闻采访,没有特定的环境,没有特定的采访对象,也没有特定时间,无论昼夜,无论气候状况,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选择。有人觉得,当记者很自由,可以到处走,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当记者很辛苦,即便是有危险还要往里面冲……对我而言,酸甜苦辣都有,而我也乐在其中。自己从事新闻摄影工作10多年来,本着踏踏实实做事,实实在在做人的原则,认认真真地去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

人们说,摄影记者的四肢发达,这话不无道理。这也是摄影记者的职业特征之一。新闻是跑出来的,事件性、突发性新闻在新闻现场,更需要多跑路,去捕捉出色的瞬间。2013年8月17日,受强台风“尤特”外围环流影响,潮汕地区遭遇50年一遇的强降雨袭击,潮阳、潮南内涝严重。我在8月18至29日,连续作战,第一时间赶赴潮阳铜盂镇、潮南司马镇和陈店镇多个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用手中相机记录下了包括积水最深处达2米的受灾现场、部队官兵和群众一起众志成城抗击水灾、灾后消毒防疫、农业企业灾后复产到潮阳、潮南中、小学在9月1日顺利开学等系列灾情过程。

新闻在生活里、在群众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寻找。练江整治、美丽乡村、海滨路禁摩、暗访市区交通运营乱象……多年来,自己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新闻摄影理念,把镜头焦点时刻对准基层,对准生活的第一线,对准人民群众。哪里有新闻,我就到那里去。

党报记者是新闻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是维系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桥梁、纽带上的螺丝钉。党报记者是党的新闻工作者,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形象,而且传播着党的政策和群众的心声,既要为个人树形象,更要为党旗添光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将永远在路上……时政采访中心 方淦明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正如唯有爱不可辜负,唯有时间不会爽约,第20个记者节如约而至。

20年前,我刚刚开启记者职业生涯,就迎来了我国首个记者节。还记得那天清晨,我们一群20多岁的编辑、记者结伴走上街头,为市民送上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当天晚上,全市的新闻工作者在艺都欢聚一堂,度过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20载青春岁月转瞬即逝!回望人生长河,“我们”——那群青春四射的年轻人也从“灿烂芳华”步入了“不惑岁月”。

也许这一天,同事们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似乎与平时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仍有人采访,仍有人写稿,也仍有人摄影和编辑。可在心底,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静下心来问问自己一年的收获和感受。

作为一名记者,也是这座城市变化的记录者,回首这一年,因为采编“创文特刊”,我从记者的角度一点一滴感受着鮀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采访中深刻体会群众精神风貌的大幅度提升。

此时此刻,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出一个个难忘的采访场景:天还没亮就跟着环卫工人清扫和装扮城市;寒冬酷暑体验社区工作者的辛劳;节假日看到志愿者忘我的奉献;为了采访汕头市的一位道德模范,我驱车到潮南峡山,等采访完回到市区,已经是下午1时多了,才记起自己还没吃午饭;采写“美丽乡村”栏目,当一天“连轴转”活动结束后,我们经常还没歇口气就匆忙在电脑上码字,在第一时间赶写出新闻稿件……

这一年的采访,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好的环境可以愉悦人,更重要的是改变人、塑造人。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和小孩让位;过马路,人车各行其道;在公共场所,排队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看着昔日的脏、乱、差不复存在,自己也感到万分欣喜,再苦再累也是值得。

站立于新时代,我们拥有更多样的媒体形式,也创造着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可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职业使命依旧在心底发光。这是因为,改变的只是工具与方式,不变的是理想与情怀。

回顾匆匆走过的20年记者生涯,尽管也曾做了很多,但总结起来其实又很少。也许,在如今这个时代,记者这个职业已经褪去了神圣的光环,但我仍然要说:因为热爱,所以执著。我依然珍惜每一次采访机会,珍惜每一次与被采访者的对话。 专刊副刊中心 陈文兰

身边总有一群人让你感动

又一届记者节到了,作为这个行业最直接的感受者,我为自己身边有这样一群人而自豪,而感动。他们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他们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终日奔波行走在基层一线;不论日夜,无惧风雨,他们用鲜活的镜头和生动的文字记录社会发展的每一刻。

在我周围有很多只顾埋头干活却从不言累的同事,他们身上有太多闪光点却总被他们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他们更无愧于这个“敬业”的称号。

2013年8·17水灾让潮南、潮阳爆发重大洪涝灾害。为了及时了解灾情,许多同事几乎连续一个多星期每天都在灾区的一线采访,司马浦镇港西下村由于地处偏僻,成为社会救灾的“真空区”,几成“孤村”,接到求援信息的记者立马主动请缨,要求前往采访。当时两潮地区积水迟迟没能退去,采访车根本没办法进入灾区,所以趟水进村便成了记者唯一的选择。村道旁一边是池塘,一边是农田,记者就这样冒着随时掉进池塘的危险一步深一步浅地“游”进了被水围困的村民家采访,了解灾情。港西下村急需救援的危急情况经记者采写发出后,引起多方关注,使该村的灾民得到了及时救助。

关注8·17水灾的市民可能当时也看到过这篇报道,然而记者这段感人的采访经历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并不知晓,我也是在事发几年后无意间看到那张记者高举着相机趟着及腰泥水进村的照片时才第一次听说了这个事。照片中举着相机的就是我们摄影记者袁笙的背影,而照片的拍摄者则是当时同样泡在泥水中的女记者蔡晓丹。

同样是在一次水灾的采访,我和报社的资深摄影记者柯晓老师一起随市领导深入当时积水严重的村庄进行采访,我们坐着冲锋舟挨家挨户查看有没被困村民。因为是黑夜,又停电,从摄影的角度上讲,当时如果发现需救援的群众,记者只有跳入水中才能找到最好的角度,可那时的积水差不多都要到胸口了,所以我当时就悄悄地问柯老师,等下如果有状况我们下水吗?“下,做一名摄影记者,这还用想吗?”他的回答当时真的让我无地自容……如果说是什么力量支撑我藐视采访中的困难,我要说,是身边的这些同事给了我榜样的力量!

记者职业,充满光荣与责任。一幅幅生动精彩的画面背后,是记者的艰辛、汗水、奋斗和付出;一篇篇看似寻常的新闻报道背后,是记者的敬业、奉献、良知和深情。有时我甚至觉得,记者是一种特别“自私”的职业,因为每天大家从媒体上看到可读性强的新闻时,可能会顺带看一下记者的名字,有些记者也因而成了大家认可的“名记”。但其实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为了完成这条稿子的采写,报社上下有多少人在为这条稿子进行策划、把关、修改乃至提供后勤的保障,有多少值班的老总、主任、编辑为了稿子的绝对准确和如期签发熬过了一个个不眠的夜晚。一条稿子的发出背后是整个团队付出的结果,所以,请允许我代表同行们向这些背后默默付出的人说声谢谢!

不忘初心,我们是记者。在记者节,让我们祝所有的新闻记者,节日快乐! 时政采访中心 林鹏

做媒体融合的弄潮者

进入报社已经10年时间,是媒体融合的浪潮把我从技术部门推到了新闻采编的一线。在报社新媒体部门的这一年时间里,我感触颇深,曾有过初拍视频时的手足无措,经历熬夜加班赶制新媒体产品的身心俱疲,也曾有过产品10万+的欣喜和作品获奖的兴奋,但更多的是自己对新媒体工作的热情,以及对报社新媒体事业的期待和憧憬。

近年来,报社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建设“中央厨房”打通“报、网、端、微”各种资源。我们在新媒体部门工作,最直接感受到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

这一年来,我和报社新媒体团队,积极参与报社的媒体融合探索。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的除夕夜,我们新媒体团队在春节前夕筹划制作一款新春融媒爆款产品,向市民百姓、回乡游子宣传汕头过去一年的新发展、新成就、新变化。大年二十九晚,当大部分人开启春节长假模式的时候,我们开始着手优化剧本,手绘领导头像,找素材等。除夕当天,我们新媒体小伙伴们有的制作处理素材、有的撰写文字,有的负责配音,而我负责手绘视频制作。一天紧张筹划,我们在除夕夜成功制作出了《汕头市委书记@你回家过年》手绘视频,据不完全统计,该视频推送不到一天时间,各平台总浏览量便超过140万,在外游子直呼暖到心窝。

就这样,我们以初生牛犊的精神,制作了一个个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的新媒体产品。很感谢新媒体团队的小伙伴们,无论是各种临时任务还是重大策划,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计较干得多、干得少,只为把工作干好,干出效果。正是因为大家的努力,这一年我们相继推出“2018汕头年轮”、“2019汕头"锦鲤"新年民生大礼包”、“咱的汕头咱的非遗”、“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视频等融媒体产品,以正能量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其中一些作品还获得了省、市的新闻奖。今年,报社还获得了省网信办颁发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新媒体中心 纪伟琪

新闻推荐

全力提升创文工作水平 市领导带队督查对标创建情况

本报讯(记者郭丹、陈柔燕)11月5日至6日,市政协主席谢泽生带队对潮阳区和平镇,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少年宫),潮阳区、潮南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