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粤东生态屏障,绿色和美侨乡”的国家森林城市 “汕头绿”:积蓄城市崛起新动能
绿满家园。本报记者 方淦明 摄
全市森林覆盖率35.54%,城区绿化覆盖率44.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9平方米,村庄林木绿化率32.89%,道路林木绿化率83.48%……一连串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部汕头厚植绿色的奋斗史。
“汕头绿”,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景,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积蓄了绿色的新动能。
点燃不间断的绿色发展激情
森林城市之路,是汕头绿色发展的传承,更是新时代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务实行动。
站在全省的“绿色版图”,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是“绿心”,粤东、粤西地区的森林城市是生态屏障——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展示生态建设成效、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新窗口,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群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载体。
尽管地处非珠三角地区,但汕头早在2013年就已正式启动创森工作。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将绿化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绿满家园”、创文强管提质升级和新农村建设为抓手,高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规划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等林业生态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全面优化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加强组织领导、资金投入、生态工程,汕头加快森林城市建设的脚步从不停歇。2017年,汕头将位于中心城区近200亩的“黄金宝地”全部收回作为市政公共绿地,并迅速建成“开放广场”向市民开放,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创森惠民的决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这样一份从不间断的绿色发展激情,正在为汕头迎接2021年亚青会、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主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焕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走在粤东西北“创森”前列
汕头素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在推动粤东各市加快推进“创森”工作中,汕头有着引领性的作用,责无旁贷要走在粤东西北“创森”前列。
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汕头很早就明确了“粤东生态屏障,绿色和美侨乡”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主题,先后组织编制了《汕头市实施“绿满家园”三年行动(2013—2015年)方案》、《汕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立足山、水、城、海”相融相合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潮人之都”的人文历史沉淀,以山地造林绿化和中心城区绿化美化为核心,大力推动山体、水体、林网、路网、公园、广场、村镇等生态化、景观化。
结合“创文强管”、精准扶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工作,汕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观,大力度开展植树造林,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成一批林业生态工程、道路绿化、城区公园绿化和乡村绿化美化等项目,提供的生态产品颜值高、亮点多。
作为全省沿海重要生态功能区,汕头带头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筑牢了生态屏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6年累计投入50多亿元
经过近年来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汕头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6年来,汕头累计投入50多亿元,40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
“创森”以来,汕头先后完成省级碳汇造林工程5.97万亩,完成建设乡村绿化美化村居达到691个,现有湿地面积约4.92万公顷,湿地植物、鸟类资源丰富,已建成湿地公园9个、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合计1.34万公顷。同时,开展新建市区广场、见缝插绿、道路缺株短线补植等,市区行道树数量增加20%,有效增加了城区人均绿化面积。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进入新的时代,汕头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被赋予新的内涵,承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汕头将继续秉承“粤东生态屏障、绿色和美侨乡”的绿色发展理念,以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逐步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综合吸引力,用心演绎“人与自然和谐,绿染山水增辉”的新章节,切实把汕头的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筑牢粤东生态屏障,让群众共享更多的绿色发展成果。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新闻推荐
58同城、安居客31日发布《10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10月,全国重点监测67城在线新房均价16491元/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