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引发中国式家庭教育热议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收获“小欢喜”

汕头日报 2019-10-28 01:24

高考牵动无数家长的心

开心走出考场

□ 本报记者 吴湘红 文/摄

刚刚过去的暑假,一部反映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现状的电视剧《小欢喜》,因为剧情的高度还原和接地气,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网友评论,看完该剧感同身受,有种“我和我妈上电视了”的感觉。

《小欢喜》围绕3个身份和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高三备考家庭,以温暖现实主义的风格,勾勒出一幅真实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众生相,探讨了当下中国式家长教育理念和亲子关系。

3组家庭生活折射教育现状

在剧中,乔家、方家、季家三组家庭,分别代表的是 “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虎妈猫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童文洁性格暴躁,对儿子方一凡恨铁不成钢,面对儿子倒数第一的成绩,气得张嘴就骂。而爸爸方圆生活佛系,为人乐观,对孩子的成绩已经看开了,开开心心过日子就好,常常在妻子与儿子之间做着“调和剂”。他们的儿子方一凡从小在父母爱的包围下成长,情商高,活泼自信,虽然调皮捣蛋,但坦荡真诚。宋倩在与丈夫离婚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辞去高中金牌物理老师的职位,去补习班任职,只为了有自由的时间照顾女儿。女儿英子善解人意,乖巧懂事,每次在妈妈发火之前,她会不停地向妈妈道歉,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只害怕妈妈不开心。英子在这样爱的负担下隐忍着一切,心中无形的压力无人诉说,最后患上抑郁症甚至想自杀。季胜利和刘静因为工作,儿子一直是小舅子带大的。等到他们重回儿子身边,十八岁的季杨杨早已有了自己明确的想法,父母突然回来关心,让他既惊喜又不安,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特别是和父亲有了诸多矛盾。

《小欢喜》三组家庭,戳中了当下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现状,给观众带来诸多慰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教育上的启示。

莫让“爱”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

教育家顾明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孩子,尊重他们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小欢喜》中,3个家庭“以爱之名”各出奇招, “为你好”式体贴让子女啼笑皆非。方家为了保障孩子睡眠的充足,搬进了月租过万的学区房;乔家以爱为名,对女儿展开窒息式关怀和兴趣干涉;季家为不让儿子受冻,竟逼其穿上女款秋裤。特别是宋倩,她是深爱着女儿,但宋倩对女儿英子的爱,是一种偏执的爱,她一天二十四小时全都是在围着女儿转,吃饭必须要吃家里的饭,给女儿的房间安装了隔音墙,为了监督女儿学习的一举一动,还在女儿卧室和客厅之间安装了玻璃墙。她对女儿的爱密不透风,让人窒息和压抑。宋倩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他们错把爱当成捆绑对方的工具,缺了尊重和理解,也缺了平等和体谅。

汕头一心咨询资深心理咨询师肖玉婷认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第二个逆反期(10-15岁),在此期间,主要是要求人格对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之后到高中阶段,更是培养自我认同感的时候。因此在这个时期,家长的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与其成为良师益友,让青少年有足够的对立发展空间。肖玉婷介绍,不久前有一个男青年前来咨询,他父母是名校毕业生,对他期望很高,本来他成绩很好,由于压力太大,高考发挥失常,上不了名校,但他父母依然要求他选择他们认为好的专业,无奈之下他读了一点也不喜欢的会计,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就职。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职业,平时还将就,一到工作多需要加班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应,头疼失眠烦躁,甚至歇斯底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无奈之下只能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所以,肖玉婷建议,对于升学、选校、选专业等较为重要的事情,父母可以与青少年共同商议,提供自己的分析与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应交给青少年自己;对于小事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不妨让青少年有“试错”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家长教育太过严格,把自己的意愿以“为你好”为由强加给青少年,则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性格比较软弱的孩子,会变成唯唯诺诺,没有主见,心理发展停滞;二是孩子可能会学会阳奉阴违,表里不一。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三是性格较强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为反抗而反抗,导致亲子关系破裂,甚至做出反社会行为。

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告白

《小欢喜》中,“留守”式教育也引发网友热议。季杨杨的父母在高三这个节点为了孩子高考回到了他身边,重拾了“家长”的身份。他们异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报补习班、监督学习,无所不用其极。但由于对孩子缺少陪伴和沟通,这种突如其来的关心,打破了季杨杨正常的生活节奏,让他非常抵触。所幸季杨杨的妈妈从学业到爱好,一直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当着亦师亦友的角色,也让整个家庭里疏离的感情逐渐升温,变得更加的亲密无间。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其实不在少数。一些父母平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有的让孩子上一所贵族学校,让老师去教,有的让亲戚帮带,殊不知与孩子的距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拉近,毕竟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而高质量的陪伴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从《小欢喜》3组家庭的教育现状中,我们可以透视出这样一个道理,最好的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不是考高分,不是考上好大学,而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而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单单是父母的单方面付出,而是父母与儿女之间共同的沟通与理解。

新闻推荐

为汕头解放积极奔走的爱国商人 听丘晓潮讲述父亲丘芝圃鲜为人知的往事

邱芝圃在上海大厦大学的毕业证书邱芝圃□本报记者陈珊娜1949年10月24日,汕头和平解放了。第一面鲜艳的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