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四载,收录200多位潮剧老艺人资料 《世纪之约》书写梨园传奇
《柴房会》梯子功
1987年,陈大筐、陈名贤、陈丽璇赴泰演出
李钦裕、姚璇秋为广东潮剧院一团传承《扫窗会》
1963年广州,周恩来总理接见姚璇秋
双手捧着即将出版的《世纪之约》样本,沉甸甸而厚重的书名,沉甸甸的感动。从张无碍先生写的书序开始,一页页地翻着这本书,心潮起伏。我仿佛看到悠悠梨园,一位位潮剧老艺人,从岁月深处缓缓走来。我满怀敬仰追寻他们走过的足迹,循着岁月的微光,倾听幽幽梨园往事,感受德艺双馨代代相传……
《世纪之约》这本书创作历程将近四年,全书约30多万字,记载了200多位潮剧老艺人的艺术历程,凝结着众多潮剧老艺人的情感与艺术,倾注了所有创作人员的热情与心血。而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潮剧的历史和发展,让潮剧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2015年12月26日,原汕头市玉梨、正顺两个潮剧团的老团友欢聚在汕头花园酒店畅叙旧谊。这是怎样一个令人激动感慨的场面啊,曾经朝夕相处的梨园子弟,经历剧团的整编重建,又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解散到各个地方,原本的剧团也没有了。后来,恢复古装戏的排演,恢复了一些剧团的机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回到了剧团,继续心爱的潮剧事业,但并非都在同一团体,而那些没有回归剧团的人,就留下了割舍不断的牵念。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早年的帅哥、靓女、小生、花旦如今都双鬓挂霜,儿孙满堂。岁月磨人,记忆难忘。剧团人对剧团有着深沉的爱,特别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从旧社会的戏班走来,感受新中国成立后各级领导对潮剧的重视与扶持,也经历了各种波折。但无论如何,他们对潮剧的那份挚诚与热爱不变,剧团的点点滴滴在他们心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在那火红的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剧团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亲如兄弟姐妹,彼此相知相伴,虽然长年在外演出,生活清苦,但这所有一切都成了弥足珍惜的回忆。
潮剧自古代戏班发展而来,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潮剧志》记载,至新中国成立前,潮剧主要有正顺、三正顺、源正、怡梨、玉梨、赛宝等久负盛名的六大班,新中国成立初期还以“六大班”为主。正顺潮剧团的前身为“老正顺香班”,创建于光绪年间,一直是潮剧四大名班之一,抗战胜利后,阵容强大,名列四大班之首,当时潮汕盛赞该班的“四生八旦十一丑”,其中“十一丑”实仅指一人,即有十一根手指的名丑郭石梅先生。玉梨剧团的前身为“老玉梨春班”,创办于清末,一向是潮剧六大班之一。
无论后来人事如何变迁,原汕头市玉梨、正顺这两个潮剧团可以说在潮剧发展史上有着追根溯源的意义,印刻着许多在潮剧资料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这当中既有旧社会戏班的名家名角,也有新中国的潮剧著名艺术家。首届广东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潮剧非遗传承人姚璇秋就说到:“我是从正顺潮剧团走出去的,正顺是我的家。”那次聚会,团友们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有感于相聚是缘,更有感于应该把这份潮剧缘,把潮剧发展路上的珍贵点滴记录下来,大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出一本书,记载下潮剧史上珍贵的资料与镜头。于是,在有关部门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在张无碍、方展荣、郭楠、余向东、郑耀文、陈映淦、郑永民等倾心倾力搜集资料、奔波操办下,迎来了《世纪之约》这本书的出版。书中包含了原汕头市玉梨、正顺两个潮剧团多位潮剧老艺人的访谈录以及对这两个剧团的概述及部分艺友简介,大量的剧照和合影等等,堪称一部梨园传奇,富于历史和艺术底蕴,信息量满满,充满可读性和研究性。
历史悠悠,梨园潮音,似听见“风打松声”,又似闻“曾把菱花来照”……“高搭彩楼巧艳妆,梨园子弟有千万。句句都是翰林造,奏出离合与悲欢。”传承与发展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潮剧,记载跨世纪而来的潮剧老艺人,循潮音潮曲打开梨园之门,这本书,真的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世纪之约”啊!
新闻推荐
这个“黄金周”,汕头多个新楼盘集中面世,各种促销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西片区楼盘高调热起来
金秋送爽,又是一年“国庆黄金周”。这个长假,汕头楼市告别了之前的冷清,有多个新楼盘集中在“黄金周”面世,并且推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