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园: 骑楼群写满潮人乡愁

汕头日报 2019-09-29 01:21

小公园开埠区节假日人气旺。本报记者方淦明 摄

作为“远东唯一具有商业意义的口岸”发祥地,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汕头开埠百年的风雨沧桑,是上世纪30年代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是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人心目中共同的精神家园。走进“四永一升平”等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环顾内地最大的骑楼建筑群,一栋栋年代感十足的欧式建筑上写满了潮人的乡愁。

昔日繁华 最值得骄傲的记忆

提起小公园辉煌的过去,那是许多老一辈汕头人心中最值得骄傲的记忆。今年70多岁的杨伯出生、成长在离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不远的福安街。他告诉记者,小公园曾经是汕头老市区的心脏,是汕头的商业、文化中心,其中最让他记忆犹新的,莫过于南生公司百货大楼的繁华以及安平路灯光夜市的热闹了。

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是汕头老城区地带最核心的建筑。它是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州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所建的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是当时汕头第一座拥有电梯的建筑。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开业那天,2万多市民相继涌入,见证了汕头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与百货大楼相邻的安平路则是小公园片区内最为著名的一条道路。在杨伯的记忆里,昔日的安平路,两侧骑楼商户林立,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大街小巷内还不时传来小贩的叫卖声,是早年汕头市最繁华的商圈。

修旧如旧 潮人精神家园回归

随着时代的发展,汕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口东移,这处繁华商圈从上世纪末开始,渐渐变得落寞。2004年,小公园被纳入旧城改造,但改造项目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局。

在此后的十余年里,日渐破败、满目疮痍的小公园成了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汕头人内心最沉重的痛。而从政府层面到民间个体,也都一直在为打破困局而积极奔走,市十三届人大代表林锦松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林锦松当上人大代表后提交的第一份建议,就是关于在小公园 “打造老城旅游文化圈”。随后的2013年,他和当时同为市人大代表的女企业家黄晓雯共同投资打造的1860文化创意园在西堤路“老九中”校园崛起,成为老城复苏的第一个样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力推进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停滞多年的小公园保育活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8月,金平区启动西堤路骑楼“修旧如旧”试点工作;2017年3月,包括“三环三线”13条道路及小公园核心区60%骑楼群在内的小公园开埠区修复改造首期工程正式启动;2018年以来,小公园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开埠区范围内14条道路升级改造及两侧骑楼建筑修缮等工程紧锣密鼓进行中……潮人精神家园逐渐重现往昔风采。

文化名片 让开埠区“活起来”

小公园开埠区内留存大量历史建筑和重点文物,是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融合汇聚的主阵地。随着小公园修复改造项目一期、二期工程的顺利推进,市、区文化部门深度挖掘小公园片区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开辟形成更多样性、多层次性的各类文化阵地,探索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让开埠区真正“活起来”。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浓缩展示了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社会人文的内涵及开埠带来的繁荣气象。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同文学堂、桂园、香园等文物点及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相继完成修复,记载多元历史文化的蔡楚生电影史迹馆、红色交通站等博物馆群陆续开放,点亮了小公园骑楼街区,也带动了一股“开埠文化游”热潮,正日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

与此同时,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在这里开展: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汕头马拉松、“游历史街区 赏开埠风采”迎春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爱在七夕”主题活动、“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中秋夜交响音乐会……

如今的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已经再次成为汕头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向海内外潮人乃至全世界展示着新时代汕头推动特区再出发,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蓬勃生机活力。

本报记者 李扬

新闻推荐

书法“必修”汉字展魅力

书法,是潮汕的瑰宝。在金平区鮀浦中心学校的书法教室里,两位书法老师正跟同学们讲授拿笔的要领,学生们专注倾听、认真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