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尾国角”变通衢
在改革开放较长的一个时段里,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制约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汕头人以“省尾国角”形容汕头僻处粤东交通闭塞的自嘲,对于时下的年轻人不可能有什么感觉了,更不可能引起共鸣,但对于过来人却仍然是记忆犹新,深刻难忘。
3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汕头市委办公室的同事经深入调查研究,与《南方日报》驻汕头记者站的同志合作,写成《广汕公路行车难对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文,作为《南方日报》内参稿件投送。当年写作该文的意图,是客观反映汕头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的严重状况,以期引起省的高度重视,加快广汕公路改造工程的速度,加快深汕高速公路(当时称汽车专用公路)上马建设的进度。该文得到省领导的批示,获得当年《南方日报》内参稿写作三等奖。回忆该文的写作背景,真有“省尾国角”的慨叹:汕头通省城唯有国道324一路,已严重破损,走一趟两头黑,被戏称为孕妇催生路;铁路“脚无寸铁”(脚下没有一寸铁路);电力紧张时每周“开三停四”;市区日供水量不足20万立方;港口进不了万吨轮,疏港设施落后,货物压港时有发生;营商环境不如人意,投资成本居高不下。记得当时一个20尺的集装箱走陆路运抵香港,比珠三角地区要高出一倍以上费用。解除基础设施的发展瓶颈成为干部群众强烈的呼声,一直是历届党委政府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战略举措。
“基础设施大会战”是上世纪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响亮口号。历经两届班子的接续奋斗,汕头终于迎来1995年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突破:深汕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海湾大桥、华能煤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工程”竣工。竣工盛典成为汕头及周边城市人民至今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尤其是海湾大桥的通车,圆了多少代潮汕人的梦想。“一桥跨越南北,天堑变通途”,到海湾大桥上走一遭,是当时周边人民开眼界的一大乐事,比起上世纪80年代末机关人走过海湾水管更新奇、更感奋、更受鼓舞。随着“八大工程”的竣工,汕头终于可以在党的全委会报告上写下:长期制约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得到有效的缓解!汕头又及时提出向基础设施和城市设施“十大工程”迈进的战略规划,包括加快广澳深水港建设、市区东区路网建设、海滨路东延、牛田洋大桥等项目,都在规划建设之列。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省委主要领导莅临汕头考察,站在现在的礐石桥南岸,指示要消灭广东最后一个国道上的汽车轮渡。于是有了礐石大桥的规划建设。礐石大桥落成通车,与海湾大桥遥相呼应,连通海滨路南滨路,形成海湾交通循环,成为独特的海湾胜景。
汕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是本世纪近十来年的事。汕头紧紧抓住全国全省基础设施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机遇,尤其是广东省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机遇,强化“粤东城市群中心”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站位意识,主动加强与全国全省重大基础设施战略布局的对接,融入全国全省综合性交通枢纽网络:对接“五大高铁”(厦深、漳汕、汕汕、梅汕、广深港高铁),联通“六大高速”(沈海、潮莞、潮惠、汕昆、揭惠、汕湛高速);对标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和国家一类口岸标准,把广澳深水港建设列为“一号工程”,规划建设2至30万吨级泊位的各类码头,建设快速推进,10万吨轮船已可进港,规划实现可期;潮汕机场距离汕头不足一小时的车程,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将变得更加快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向往的形成“以海港、空港为中心,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目标可以说基本实现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硬件设施已经具备。
眼下,汕头正举全市之力筹办亚青会,包括海湾隧道、海滨路东延、快速内环、快速外环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和城市设施项目正加快建设,汕头交通环境从量到质将实现新飞跃。汕头四通八达的“枢纽”地位已经奠定,“省尾国角”已成历史。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开颖通讯员洪佳莉)“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是基本的通行原则,如果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自觉遵循这一原则,就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