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南大门的忠诚卫士 记汕头公安出入境老民警姚希

汕头日报 2019-09-12 01:44

公安出入境部门是把守祖国大门的前沿哨站,作为侨乡和经济特区,汕头出入境管理部门更是成为一扇映照着新中国发展变化的窗口,对此,姚希深有体会。

姚希,原汕头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港澳科副科长,2015年退休时,他已经在出入境岗位上整整工作了30年。

一证难求时他两袖清风

1985年的6月,当时公园公安分局户籍签证股刚刚成立,姚希成为分局第一代出入境民警,接管全区范围内居民往来港澳的申请审核工作。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原本所有出入境业务都设在市局,分局设户籍签证股之后,从资料对接到建章立制,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后来,出入境业务与户籍业务分离,分局也开设了出入境业务窗口,每周一、三、五上午是接待时间,进行业务受理和证件发放,其他时间就要进行资料整理、审核、送批等工作。在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自动办公系统的年代,一切都靠人工完成。每周一三五,姚希的窗口前总是人满为患——这是全区唯一一个港澳通行证受理窗口,姚希耐心地解说政策、指导填写资料,半天下来常常是口干舌燥。从窗口受理来的资料,姚希需要一份一份到各个派出所查找户籍资料核对、抄录、装订。

最初的港澳通行证分为单程证和双程证,审批有严格的名额限制,每月全区只能审批5个单程证名额和20多个双程证名额,从受理到审批,少则需要1个月,多则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手续的繁杂、审批的严苛,将很多人挡在了边境线外,仅有少数人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一证难求”。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姚希采取了排号的方式,类似今天的排队叫号机,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创举。他按照先来后到给申请人发放号码牌,杜绝托关系插队的乱象。

与时俱进大刀阔斧改革

2002年5月,2000版往来港澳通行证正式启用,这是一本5年有效期的“深蓝色小本子”,内页是电脑打印的签注信息,而在这个本子的背后,是广东出入境管理实现了信息录入、网上审核的跨越式进步。“我喜欢新事物,也相信革新肯定是好事。我就利用下班时间学打字、熟悉系统的操作,2天就上手了,不到一个月就能盲打。”同时,服务意识的提升也给姚希他们提出新的挑战。“在出入境工作30年,我从来没有跟群众红过一次脸。一样是办理业务,你多跟群众说说笑笑、群众不懂的地方多解释几句,群众也夸赞你。”姚希乐呵呵的。

2004年个人赴港澳自由行政策在广东推行;2013年“一证办”在广东试点,人们仅凭一张身份证就可办理出入境证件;2014年,“蓝色小本本”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卡片式往来港澳通行启用,“出入境自助办证一体机”也投入使用,签注从受理到领取的周期,从7个工作日缩短为立等可取……姚希退休前,恰逢多项新政推行,姚希依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去参加业务培训、适应新的政策和工作流程,退休之后,他仍然不时在与老同事们的交流中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成为出入境政策法规的“义务宣讲员”,为公安工作默默发挥余热。

本报记者 刘文钊 通讯员 谢璇璇

新闻推荐

加强交流 共同发展 香港九龙西潮人联会访问团莅汕

本报讯(记者赖淑英)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由香港九龙西潮人联会会长潘陈爱菁任团长、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王小灵任荣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