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首批建设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 打造一大批新型农业特色村镇 至2021年,全市计划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个以上“一镇一业”专业镇
“鱼蚌混养”生态养殖产出“绍河珍珠”。
和平镇实现产业园与“一村一品”有效衔接,提高水稻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优势。
莲下镇北湾村计划引进地方优势狮头鹅品种资源。
澄海区金港湾种养专业合作社引进高品质葡萄“阳光玫瑰”。
近年来,汕头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现代农业日益发展壮大,一大批“汕头牌”农产品闻名海内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当前,汕头市正在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出台,为汕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近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工作任务,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做强做大富民兴村产业,全面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汕头市首批建设2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至2021年,全市计划建设1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和10个以上“一镇一业”专业镇。
特色农业 方兴未艾
澄海、潮阳、潮南的设施化、无公害蔬菜生产;金灶三棱橄榄、西胪乌酥杨梅、雷岭荔枝、溪南草莓、东里林檎、隆都台湾水果生产;和利农种业、金韩种业和白沙蔬菜良种繁育加工;澄海和龙湖狮头鹅、德兴生猪等畜禽养殖;南澳优质贝类和藻类、金平牛田洋对虾和青蟹等水产养殖;远东国兰、丹樱生态园、金寿生态园等观光休闲农业;以及潮汕小菜、亚热果酒、海水产品加工和果蔬冷链配送等一大批特色农业企业和基地……在汕头市各地乡镇,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产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壮大,涌现了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方兴未艾。仅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4.70亿元,特色农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86%。每亩耕地种植业年产值超过8300元。
目前,汕头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94家(国家级4家、省级20家和市级52家);有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1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00家,14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50亿元。全市新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59项,累计建设国家、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7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超过9万亩。有广东省“十大名牌”农产品3个,广东省农业类名牌14个,广东省名特优新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5个,绿色产品12个,无公害产品认证76个。
资金到位 全力推进
《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74个县(市、区)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全覆盖,全省建成200个以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特色专业镇,1000个以上农业特色专业村。
今年来,汕头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宣传发动和培训指导,全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申报入库、专家评审、公开公示、审核审批、资金下达、项目建设及专业镇的申报工作。市农业农村局成立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工作专班,并多次召开会议就该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落实区县、镇(街)、村(社区)以及各级农业部门的责任,细化任务分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项目申报和建设任务。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底,汕头市就特色农产品的分布情况和各区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意向进行调查,全面了解特色农产品的分布和发展意向,并依此对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的开展进行全面的谋划。同时,多形式组织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镇、村基层建设工作热情,调动农业企业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目前,全市共有46个村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平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申报系统申报入库,其中有27个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区(县)农业农村局审核、区(县)人民政府审批,是全省最早完成2019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审批工作的地级市之一。27个项目的建设资金2700万元也已经下达到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实施单位正在开展建设工程设计、签订设备购买协议、种子种苗采购协议等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今年7月开始,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实行月通报制度,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督促落实,切实加快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
据介绍,根据2018年底全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分布的调查情况,汕头市2019至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总体设想提出,至2021年,计划在全市7个区县建设100个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同时,计划建设10个以上专业镇,每个区县建设1至2个专业镇。
本版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刘文钊
新闻推荐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副院长陈浩宇被称为医研教“三栖”专家 “内心的不满足驱动我一路前行”
2016年,由于在眼科学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年仅37岁的陈浩宇(右)捧回“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人的眼睛敏感而脆弱,要想在不到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