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匠人精神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走进云南

深圳特区报 2019-08-28 07:02

彝族剪纸吴忠平 摄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彝族剪纸、花腰刺绣、建水紫陶、乌铜走银……精湛的传统手工艺让人目不暇接。在炎热的八月,备受设计界关注的“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第二站来到云南红河州,展开手工艺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由深圳市天工当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和策划。项目依托深圳丰富的艺术设计资源,组建艺术家、设计师团队,以中国内地手工艺资源所在地为互助点进行实地考察及交流学习。互助对象范围涉及各类别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大漆、刺绣、抽纱、编织、卯榫等。这一活动的特色在于通过艺术家、设计师与手工艺人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让富有现代创意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手工艺产生碰撞和激发,并通过“传统手工艺+现代设计”,创作出具有生活性、当代性的设计作品。

“口传心授”传承根脉不断

随着国家对“非遗”和传统手工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迷人之处与重要性。

在石屏县文化馆,身着艳丽多姿的花腰服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花腰)剪纸”的省级传承人普青华现场为大家即兴表演了花腰剪纸艺术。一张平淡无奇的纸张,在她手中,通过剪刀与双手的配合,腾挪移动之间就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图案,令人拍案叫绝。

记者了解到,彝族剪纸的材料非常简单,只需剪刀和牛皮纸。常见的花样图案有马樱花、牡丹花、葫芦花、喇叭花、金凤花等花卉,也有龙、凤等吉祥物,以及蝴蝶、锦鸡、梅花鹿、金鱼等可爱动物造型。

普青华告诉记者,彝族剪纸不像其他剪纸那样事先构图,而是完全凭借剪纸艺人自己的想象和技艺水平随手剪出来的。“剪纸艺术会把相关的图案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剪出一幅幅精美的花样。”

谈及传承,普青华告诉记者,她现在也带不少徒弟,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教授他们技艺,“年轻的徒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也努力让这一门彝族民间美术文化一代传一代,传给后人。”此外,她还现场展示了她的花腰刺绣作品,色彩艳丽、针法讲究的花腰刺绣体现了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艺术创造力和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负责人陈悦成曾走访我国大江南北,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入的调查,因此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刻认识。他认为,民族民间美术艺术是一座“富矿”,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并世代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传承下来的。在他看来,对于民间文化,“活化”传承比拯救更重要。在“口传心授”的传承中,师傅教与学生学是两个互通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民间文化朝着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融传统文化于器物之上

取法天地,方圆自在。一件陶器从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器皿,而是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手工艺互助计划”来到建水,考察那里的制陶技术。

建水制陶业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其雕填装饰及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被誉为“陶中一秀”,列“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从两千多年前的原始制陶业到史料上“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记载,再到近代制陶业的迅猛发展,建水制陶业打出了自己的名片。

其中,建水制陶业最为著名的是紫陶烧制技艺,其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弘扬,形成了“湿坯装饰、阴刻阳填、残贴装饰、无釉磨光”的艺术特色。建水紫陶因技艺独特而珍贵,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弘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

来到建水,建水紫陶是不可错过的风景。为此,项目组探访了建水仁烨堂陶作坊。仁烨堂负责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州级传承人金麟介绍了建水紫陶如何从一抔泥土经过数十道工序变成一个精湛的成品。

金麟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2004年进入建陶行业,现任建水县紫陶协会副会长,建水县紫陶协会委员。他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研习书画,制陶已有十余载。2011年,他创办建水县仁烨堂陶作坊,经过不断的创新及努力,在短短几年里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专业大赛金奖。

金麟告诉记者,他喜欢将儒释道传统中原文化贯彻到建水紫陶的创作中,使器型、装饰别具一格,赋予紫陶作品文化深度。

“器精称乌铜”,这是著名学者袁嘉谷在《异龙湖歌》的一句话,称颂的便是古香古色、典雅别致的乌铜走银工艺品。它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是云南最具特色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国家级非遗项目“乌铜走银”省级传承人李伟介绍说,从事这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乌铜走银(金)的工艺品一般有小花瓶、笔筒、墨盒等。常见的图案纹饰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乌铜走银传承至今,生产方式依旧以最原始的手工锻打和制作为主,再加上技艺繁琐,制作过程严重依赖手工,每个月的成品率始终保持在二到三件。李伟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提倡匠人精神,是一种艺人的本分。如果没有这个本分,你做出来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新闻推荐

龙湖区开展千人进村入户大行动 打好陈厝合登革热歼灭战

沿街开展喷洒灭蚊行动。本报记者方淦明摄本报讯(记者翁夏)连日来,龙湖区按照省、市加强登革热防控的工作部署,突出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