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河畔古渡口 催生溪墘街的形成繁荣
下社宫码头
元帅爷宫渡码头
■ 陈为峰 文/图
汕头市澄海区地处韩江下游出海口,江河众多,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渡口应运而生。据《澄海县志》载,清嘉庆年间,澄海全县共有渡口43处。至今除樟林古港外,东里还遗存其他3处宋代古渡口。
昔年渡口分为官渡、私渡,津渡、海渡,横渡和直渡。具体说来,官方经办的称官渡;民间经办的叫私渡;在江河行驶的称津渡;在海上行驶的叫海渡;在江河对岸来往的称横渡;上下游之间往返的称直渡。就航行性质而言,樟林古港属海渡,而东里其他古港口属津渡。
南溪和北溪于炮台山前汇合,注入水寨溪(今称东里河),然后奔流出海。东里的先民择水而居,于宋朝年间沿江就出现东陇等村落。在樟林未创乡之前,东陇已成为在粤东乃至兴梅和闽南颇有影响的商埠。然而东里河给昔年东陇百姓提供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和灌溉农作物丰沛水资源的同时,也制约了人们与溪南等地的交通,遂催生了渡口业的出现。在东里大桥和北溪大桥未出现之前,东里河南北两岸出现许多渡口。东里现存的3处古渡口都集中在镇区溪墘街,自东向西分别为下社宫码头(也称搬运前码头)、六狮码头和元帅爷宫渡码头。可以这么说,是这些古港口催生了东里溪墘街的形成和繁荣。
下社宫码头
下社宫码头经营时间既久,也最为繁忙。上世纪60年代东里大桥未建成之前,这个渡口人流量最大,停泊的船只也最多。该渡口昔年属于私渡,1949年以后,其经营状况为“官渡”和一种介于“官渡”与“私渡”的混合体经营模式并存。所谓“官渡”,是指该渡口的经营者属东里港务局辖下的内河船队管理。所谓“混合体经营模式”,是指其经营性质非公又非私。溪南几个较大的村落南砂村、银北村和大新村,为了方便本村村民往返东里,也设专人摆渡,但只搭载本村村民,免收过渡费。其经营方式或采取由本村青壮年男子轮流撑渡,或采取专人负责,生产队以记工形式支付其劳动报酬。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下社宫码头的渡船更新换代,“小电船”代替传统的“溪口船”。“小电船”比“溪口船”安全,运载量大且速度又快,很受老百姓欢迎。东里大桥建成之后,“小电船”虽停运,但仍有一些木船停靠此处,专门搭载前往西洋、龙潭(上述两地原来隶属于隆都镇,上世纪80年代并入东里镇)等地的过往群众。直至1986年北溪大桥竣工,这种名叫“溪口船”的木船才不见踪影。
昔年毗邻下社宫码头还有一个木材贸易码头,坊间称“柴埠”。从韩江上游来的木材通过“放排”形式抵达东里,并在“柴埠”销售。
六狮码头
六狮码头在“青窗”(一间炖牛杂的食肆)附近。昔年因拴缆绳的6根石柱顶端雕刻着狮头而得名。后来石狮柱子在修建堤坝时被拆除,但“六狮码头”的名字却一直保留至今。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码头是连接东里和溪南大新村的水上要道。上世纪60年代,东里河南岸大新村有澄海糖厂、澄海网厂和澄海酒厂等三家地方国营企业,江北的樟东和莲华等地不少人在那里上班,在东里大桥未建之前,于六狮码头搭渡过大新,是便捷的水上通道。1960年东里大桥竣工后的头几年,人们还是习惯从六狮码头搭渡过大新。虽然往返要一角钱的过渡费,但它近,倘经东里大桥过去,要绕一大圈不说,到了溪南,还要走一段泥泞的土路。直到这一段泥路铺成水泥路,江北的上班族才改走陆路。六狮码头的旅客日渐稀少,载客为生的渡船终于改行谋别的生路。
元帅爷宫渡
元帅爷宫渡码头因渡口有元帅爷宫而得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它主要承担东里镇和十五乡镇(今称莲华镇)百姓前往隆都镇的过渡任务。昔年属于私渡,有几条“溪口船”往返于南北两岸。为了便于管理,改革开放之初曾成立渡船公司,为当时东里镇第三居委集体企业。撑船需要技巧,同时也是一项费体力的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元帅爷宫渡的船只率先安上“艇尾机”,结束了人力撑船摆渡的历史。行驶在东里河其他渡口的“溪口船”纷纷效仿,一时间“突突突”的艇尾机发动之声响彻江面,成为一道独特的景观。
1986年,随着北溪大桥竣工,元帅爷宫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被弃用了。
古渡口现状
除了元帅爷宫渡业已成为晨间妇衣浣衣、夏日男士洗澡和游泳场所外,六狮码头和上社宫码头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于上世纪末华丽转身,成为游船码头,在新的历史时期续写新的传奇。
新闻推荐
|价格行情|“现在福建牛蛙价格乱得很,塘头价6.8元/斤-7.3元/斤都有。”8月2日,福建收蛙商反馈,8月1-2日蛙价从涨到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