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安全小常识一定要注意

阳江日报 2019-08-07 10:35

[摘要]夏季溺水事件多发,如何扎牢安全篱笆?

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在海陵岛开展海域溺水拯救演练。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 供图

天气炎热,下水嬉戏是人们常见的消暑度夏方法。然而,欺山莫欺水,平静的水面藏有吞噬生命的黑洞,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因溺水身亡。其中,14岁以下青少年约占溺水死亡人数的六成,溺水成为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头号原因。

到江河湖海野泳究竟有多危险?面对人员溺水该如何正确救援?记者从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了解到,大多数市民对溺水的知识不仅知之甚少,还存在不少误解之处。做好青少年的防溺水宣传工作,依然是减少悲剧发生的主要预防办法。

防溺水警示

齐腰水深便有危险

炎热的夏季刚好遇上放暑假,有空闲时间了,青少年自制力较差,就很容易私自下水。因此,青少年是发生溺水事件的主要群体,也一直都是防溺水的重点宣传对象。今年6月起,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组织志愿者,先后到阳江市9所学校开展防溺水知识宣讲课堂,向学生讲解意外溺水原因、溺水自救及救人、心肺复苏术等知识。

在宣讲过程中,志愿者发现学生对溺水知识存在着不少误区。市红十字水上救援大队副队长彭春晓举例介绍,大部分学生以为溺水者都是旱鸭子。而事实上,溺水者一般都自恃掌握了一定的游泳技术。不擅长游泳的人因为恐惧会自觉远离水域,恰恰是那些自恃会游泳但经验较差、不熟悉水况的人总是高估自己的游泳技术,从而酿成悲剧。

没有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到河流、水库、海边游泳究竟有多大风险?除了不熟悉水情、抽筋导致意外,彭春晓介绍,在普通的游泳过程中,一名游泳者不小心呛到一口水进了呼吸道,都会造成游泳者十余秒的呼吸困难。一般的游泳者此时会在水中挣扎,进而导致体能下降,给游泳者回岸带来困难。因此,到任何没有安全措施的水域野泳都存在溺水的风险。

此外,认为游泳水域的深度只要不过头,游泳者便可站在水中不会出现溺水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彭春晓解释,人在水中会产生一定浮力,当水深超过腰部时,水流会让人无法在水中站稳,深度超过腰部的水域都存在溺亡的可能。

抢救溺水者

坚持实施心肺复苏

“每次接到救援电话满腔热血去救人,但往往赶到现场时已经错失黄金救援期。”神鹰救援队阳春大队队长余仕强感慨,遇到人员溺水事件,除非溺水者身边有人员能及时科学施救,等待部门或救援队前来救援根本不够时间,因为溺水者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生还的几率便近乎为零。

彭春晓介绍,溺水造成心脏骤停的现场救护中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意思是在溺水者心脏骤停的4分钟内对溺水者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溺水者苏醒的机会比较大,且不会留下后遗症。4分钟后,大脑的细胞就会因缺氧开始死亡,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8分钟后,溺水者即便恢复自主呼吸也很可能维持植物人状态。

黄金4分钟只是作为溺水救援的参考时间,在实际的救援中,救援人员出于感情或人道主义,往往会一直坚持对溺水者进行抢救。彭春晓说:“青少年的心肺能力比成年人要强,曾有过青少年溺水后10分钟仍抢救成功的案例,因此遇到青少年溺水一定要坚持心肺复苏,坚持到专业医护人员到场接手抢救。”

彭春晓提到,作为溺水急救的关键一环,一种流行于农村的“控水”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在农村常见的“控水”做法中,救援人员将溺水者倒挂或放在牛背上,试图将溺水者喝进的水倒出来。然而,溺水者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导致的缺氧,“控水”的做法完全是在浪费宝贵的救援时间。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救援人员应第一时间判断溺水者是否有意识和呼吸,如果没有,要马上对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

勿盲目施救

注意四个救援原则

2015年4月5日下午,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新林水库一名小孩在水库洗手时失足落水,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接连下水救援,由于不识水性,7人相继溺水身亡。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6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4年级女孩廖新怡在水边捡书包时不小心落入水中,因为想起老师叮嘱溺水后不要乱动,廖新怡头枕书包漂浮在水面,救援人员赶来用竹竿将其救起。

彭春晓表示,以上两个溺水案例的对比体现了普及溺水知识的重要性。其中,廖新怡借助书包漂浮不动,以及救援人员用竹竿救起廖新怡的做法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正确做法。

据介绍,在溺水事件的救援中,落水者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寻找漂浮物。有一定游泳基础的落水者,可保持仰漂或水母漂的方式漂浮在水面保持体力,不会游泳的落水者则优先寻找矿泉水瓶、木头等漂浮物体借力。如果穿有长袖的衣服,落水者可扎紧衣服颈部位置,通过打水的方式将气泡打入长袖,然后借力漂浮在水面上。

当遇到他人落水时,救援人员如果贸然下水救援,落水者会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死死抱住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很容易被束缚而一同溺水。彭春晓介绍,为了避免盲目施救,救援他人时应注意岸上救援优先、工具优先、团队优先、信息优先四个原则。即遇到他人落水时,救援人员首先应大声呼救,寻找附近人员并报警求助,随后寻找漂浮物或竹竿向落水者施救。即使在岸边伸手便可抓住落水者的情况下,也应优先考虑用衣服等物体向落水者施救。

为减少溺水事件的发生,市民掌握溺水知识尤其重要。如需接受防溺水知识宣讲的学校或团体,市民可致电市红十字会办公电话(0662-3308829)预约课程。

本报记者/王雄基 见习记者/杨浩田

新闻推荐

深大今年录取6908名新生 最小仅14岁

晶报讯(记者王文丽通讯员王若琳)25日,晶报记者从深圳大学(以下简称“深大”)获悉,学校2019年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