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韩文公祠 隐身樟林古港上百年

羊城地方版 2019-07-25 13:07

樟林韩文公祠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通讯员 陈耀贤 张菁书

“治潮才八月,山水尽姓韩”,唐代名臣大儒韩愈之名,在潮汕地区是家喻户晓,潮州市韩江之畔的风景名胜韩文公祠便是为了纪念韩愈而建。不过,许多人却不知道: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竟也建有一座“袖珍”式的韩文公祠,它与韩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建于哪个年代,又为何默默隐于坊间?本月23日,得悉该座“韩文公祠”举办升殿开光庆典活动,羊城晚报记者赴澄海区东里镇河美村一探究竟。

袖珍韩文公祠重修香火盛

河美村一处“樟林荖巷”地名,即樟林韩文公祠所在地。行至村口,一张红纸告示引人瞩目:“敬请众位善男信女于农历六月廿一前来拜甜丸,祈求保佑合家老少安康、诸事吉祥。”纸上写明了“樟林韩文公庙”六字。荖巷有一座玉青色瓦檐的庙宇建筑,面积仅不到十平方米,匾额上题着“韩文公之祠”,走近前,只见祠门上“百世师”的石刻与祠内“百代文宗”牌匾前后呼应,左右两侧立柱则刻着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天惟阴骘(读zhì)下民,止于孝止于敬;帝乃诞敷文德,作之君作之师”。祠内正中央是一尊彩釉韩愈浮雕像,手握帛书,两旁有一对书童捧着书籍,对联曰:“天上文章称六府,人间福耀并三台”。

在韩文公祠旁,本村乡贤集资重修了一座“瑞德亭”,供前来祭拜或过路乡邻休息纳凉。乡民们用竹篓将供品一担一担地挑至公祠旁,把水果、红桃粿、鼠壳粿和风吹饼等潮汕特有的粿品摆于红盘中,依照潮汕例俗进行祭拜。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韩文公祠祈福的乡民络绎不绝,多以老年人为主,间或也有年轻人陪同,一位姓张的年轻人告诉记者:韩文公是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为人正直敢于谏言,在潮州为官一任替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是后代学习的楷模。

樟林荖巷结缘数百年韩祠

在祠堂附近的花圃里,一种叶片嫩绿、藤蔓细柔的植物显得与普通花草不同。当地人说这就是荖草,既是樟林“荖巷”名字的由来,也是韩愈与樟林的缘分所在。

林端楠先生是澄海当地的文史爱好者,他告诉记者,1957年由新加坡出版的《中国纪游》一书中记叙着清代樟林八景中有“韩祠绿野”一景,“韩文公教民植荖叶,以辟瘴疠。其地荖棚千万,满目苍翠,景致极其宜人。”描写的便是清代中期樟林种植荖草的鼎盛情况,樟林乡北郊由象鼻山脚南面向东北延伸,荖园广布,一望无际。清嘉庆李书吉所著的《澄海县志》一书则记载:“而邑之樟林所产者,可甲东粤。”可见樟林为当时荖草盛产之地,品质更是其中翘楚。每年荖叶收成后,除了供应樟林本地及远销东北口岸外,其余荖草由樟林乡中男子,结伴同行,挑上福建漳州等地贩卖,成为当时一项产业。

樟林当地百姓种植荖草,既可防治疫病,又能补贴家用,正是听从了韩愈的教诲。据东里籍潮剧作曲家、专注考证樟林古港史料的黄光舜所著的《闲堂杂录》记载,古时南方一带多瘴气,易滋生疫病,严重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及身体健康。韩愈来潮后教潮汕人民种荖吃荖,因荖草嫩叶味甘多汁,和味道苦涩的槟榔一同服用,可祛除瘴疠。樟林百姓感恩韩愈的教诲,就在荖巷之处建了一座小庙宇,内塑韩愈石像,以“韩文公之祠”表示纪念。

上世纪60年代,原荖巷韩文公祠被毁,直到1988年12月,才由社会热心人士筹资在原址重建。关于这座韩文公祠兴修的具体年代,至今还无从查考,不过,根据汕头和澄海区两级政协文史委员会于2004年编著出版的《樟林古港》一书提及:“光绪十九年,樟林司俞旦建两亭于荖巷头韩文公庙前右畔,勒联于石柱曰:‘行路难无妨小坐,流光速勿误前程。’”由此可知,樟林荖巷韩文公祠是在1893年之前便存在了,再结合樟林种植荖草的鼎盛时期推断,荖巷韩文公祠建成至少应有200年之久。

新闻推荐

葡萄飘香 避暑采摘正当时 澄海首届葡萄文化旅游节持续到8月11日

酷暑夏日,又到一年葡萄成熟时。在澄海溪南镇南社村,有着粤东地区唯一一个“阳光玫瑰”葡萄园,澄海首届葡萄文化旅游节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