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师林炳和: 潮剧司鼓一代宗师
林炳和司鼓的《扫窗会》剧照
林炳和司鼓的《苏六娘》剧照
“炳和鼓槌会说话”,名鼓师林炳和先生(1912~1996)在潮剧老一辈习鼓艺人中素有鼓王美誉。他出生于潮阳关埠,幼年曾在潮音赛玉堂圆身纸影班学艺,后卖身新加坡老赛永丰班当童伶。期满后改学击乐,先后拜名师大头、林乾、荣钦,天赋加上努力,使他15岁便在老赛永丰班担任司鼓。1934年回国,先后在老中正兴等戏班任司鼓。1956年调广东潮剧院任主要司鼓,1959年底调汕头戏曲学校任教直至退休。
林炳和先生鼓艺超群,在培养下一代上更是卓有成效。在剧团期间,他培养及帮带过林运喜、高登城、周松发、陈恅、郑武标、黄荣等鼓师。在戏校期间,他亲自培养了12名司鼓:63届姚传扬、林运剩、黄海石、刘狄有,65届丁增钦、蔡建臣、杨友勇,68届刘楚岳、林炳希、林快乐、黄振桂、林宗荣。下文试图以介绍留存的潮剧音像,来领略林炳和先生及其弟子的艺术风采。林炳和先生槌板威猛,起介准确,节奏稳健。他司鼓录音的作品有中国唱片社1957年为广东省潮剧团录音出版的6个剧目,即《杨令婆辩本》(选段)、《槐荫别》、《蓝关雪》、《扫窗会》、《陈三五娘》、《苏六娘》;此后出版的《恩仇记》、《辞郎洲》(选段)、《杨令婆辩本》(全折)、《松柏长青》、《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以及《苏六娘》电影。大锣戏《扫窗会》他司领从容,“举目云山”“曾把菱花照”鼓点徐缓、蓄势待发;“夫妻对唱”一段,节奏多变,张弛有致,鼓点和唱腔珠联璧合。《苏六娘》电影的“桃花过渡”是小锣戏,操槌灵巧,节奏松紧恰到好处。
周松发先生得林炳和先生真传,并汲取诸多前辈所长。他既传承又有所发展,司鼓灵动机趣、鼓点酥脆优美。他早年以气势雄壮、擅用强弱对比著称,中年以后化繁为简、避重就轻,鼓点简炼、典雅。他司鼓录音的主要作品有1960年广东潮剧团赴港实况的《陈三五娘》《苏六娘》《杨令婆辩本》、赴柬埔寨实况的《闹钗》,1980年赴港实况的《荔镜记》《续荔镜记》《闹钗》《香罗帕》《芦林会》《杨令婆辩本》;以及广东潮剧院一团拍摄的《荔镜记》《张春郎》《烟花女与状元郎》电影;1978年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录音的《江姐》;潮剧第二个“黄金十年”广东潮剧院一团录音录像的《闹钗》《香罗帕》《孟姜女过关》《王熙凤》《梅亭雪》《张春郎削发》《柳玉娘》《辽宋情缘》《李治登基》《女皇武则天》和《赵氏孤儿》(出访实况)等。他的“追殿”是潮剧击乐的华彩乐章。
高登城先生执板密实,手法较为传统。他司鼓录音的作品有1959年广东潮剧院的《芦林会》,1960年广东潮剧团赴港实况的《辞郎洲》《闹开封》,1988年前后广东音像出版的《张古董借妻》《火烧临江楼》。蔡建臣先生擅长吸收其他艺术门类击乐技法,糅合融会。他录音录像的代表作有广东潮剧院三团的《三篙恨》《美人泪》,二团的《救风尘》《包公入狱》《奔月》《审皇后》《龙女情》等。《血溅南梁宫》的开场锣鼓凸显全剧庞大戏剧结构,也酝酿宫廷纷争的刀光剑影氛围;《秦香莲》的开场锣鼓也为“秦香莲”形象注入了新的内涵。
林炳和先生德艺双馨,执教一丝不苟,传艺毫无保留。他桃李芬芳满天下,弟子多有建树,堪称潮剧司鼓一代宗师。
陈喜嘉 撰文/供图
新闻推荐
高考全省文理前50名学生“画像”揭秘: “牛娃”父母多为教师、公务员
一图读懂“牛娃”特点扫码看更多近日,广东高考本科批次陆续投档。6月底高考成绩放榜时,被屏蔽成绩的全省文理前50名“牛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