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搭建“水晶宫” 南澳鱼虾有了“安乐窝”
岸边整装待发的人工礁体。
一船船的人工礁体被运往大洋搭建海洋生物的“安乐窝”。
这些显眼浮标将投放在海洋牧场周边,圈围起禁止捕捞的区域。
浇铸完成的人工鱼礁中还要安装上许多陶罐,为小鱼小虾提供有效的“避难所”,让它们可以在海洋中得以繁衍生息。
每个人工礁体都有自己的“门牌号”,以确保技术人员在礁体投放后对海洋牧场生态的有效监测。
内部结构看似怪异的人工鱼礁对吸引不同海洋生物有着各自的优点。
人工鱼礁中的贝壳笼除为多种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外,对鲍鱼、海参等海珍品也具有诱集作用。
成排的人工礁体如同一座座小别墅。
“南澳平屿岛西边海底规划投放1543个礁体,同时在礁区旁配套200亩海藻养殖场,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又一个有多种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底"水晶宫"”。南澳县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沿海海域长期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开始枯竭,从“猎捕型”转向“农牧化”生产已势在必行。南澳岛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乌屿、平屿岛海域进行人工鱼礁投放,构建被誉为“鱼虾天堂”的海洋牧场,目前正进行第4次大规模投礁。
在南澳岛长山尾附近,被临时用做堆场的一处工地上整齐地码放着一个个规格统一、长宽高为3×3×4米,用水泥钢筋浇筑成的人工鱼礁。据工场负责人胡先生介绍,投放在南澳平屿岛西边海底的人工鱼礁共需1543个,他们自去年9月下旬开始动工进行礁体预制后,至今已完成礁体预制1119个,同时也已进行了第一批次人工鱼礁礁体共计824个投放及4座礁区海上警示浮标安装施工。此外,今年5月,海上的海藻增殖筏架及200亩海藻种植增殖已完工,藻类长势良好,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工人们正加紧生产剩余的数百个人工鱼礁礁体,并将进行后续的投礁工作。
胡先生介绍,以前人们也曾用废旧轮胎和废旧空心水泥板等组合成人工鱼礁投放,但效果都并不理想。如今,人工鱼礁逐渐规范,一般会根据不同海域和生物种类用钢筋混凝土浇铸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礁体进行投放,为不同海洋生物营造舒适、温馨的家。另外,人工鱼礁的投放位置也很有讲究,此次投放的平屿岛礁区海底较平坦,底质较硬,风浪小,适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生长。他们投放的礁体依据礁区海床地貌投放,分布在8.6至18米不等的水深位置。礁体投放后,在礁体迎流面会产生一股上升流,区域上、下层水体间的交换比较活跃,表层高氧海水容易潜入到下层甚至底层,而底层的营养物质被带至上层水域,这样形成了海洋初级生产力较为繁盛的区域,给区域内的鱼类带来更多的饵料;背流面产生涡流,浮游饵料生物由于动力学的原因,往往被凝聚成密度较大的小区域,引诱鱼类聚集。通过附着在礁体上的大型藻类和贝类大量吸收和过滤海水中的氮、磷等物质以及藻类的光合作用,大大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起到净化水质和减少赤潮发生几率的作用,海洋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明显改善。
据了解,南澳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经农业部批准的创建项目,示范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千米,分资源保护区、增殖养殖区、休闲渔业区等三个区域,项目规划总投资1.67亿元。示范区的建设可使该区域浮游生物的种类,鱼卵及小鱼的平均密度均得到显著增加,并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有效保护和提高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水平,从而对保护珍稀海洋生物起到积极作用。可见,海洋牧场在保护海洋同时,还可拓展渔业功能,将渔业增殖、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休闲娱乐等有机结合,带动海洋二三产业发展。因此,示范区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可持续的直接经济效益,这些都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夯实了良好基础。
本报记者 林鹏 林子海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7月1日,是香港各界人士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喜庆日子。一些极端激进分子却借口反对特区政府有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