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齐帮扶 邻里互助故事多 乌桥岛的公益探索之路

汕头日报 2019-07-04 09:12

杜若梧每天都会帮老朋友打理家务。

陈婵君精心照顾吴兄的饮食起居。

吴惠琴经常扶老邻居到楼下散步。

乌桥岛辖区呈现“三多一差”的特点。本报记者 林鹏 摄

说起乌桥岛,给人的印象是城市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大多数居民生活较为贫困。但熟悉这里的人也知道,乌桥岛也是一个邻里互帮互助,众多热心人和公益机构无私奉献,充满温情的地方。

近年来,金平区乌桥街道成立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并组建联合会党总支,凝聚社区社会资源,组织策划社会服务、慈善公益项目,探索出一条服务辖区困难群众的新路子。今年5月,金平区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还举行首届“乌桥公益慈善之星”先进社会组织和“乌桥好邻居”邻里互助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再掀公益热潮。

“三多一差”需帮扶困难户多

乌桥岛现有居民住户6160户。辖区现状呈现“三多一差”的特点,“三多”是指贫困户多(全街道列入低保的家庭有323户,列入特困的人员有60名)、残疾人多(共610人,其中精神残疾181人,2018年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约143万元)、老年人多(60岁以上老人共6450人,占人口比例为33.70%),“一差”指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每年政府需要投入300多万元的低保金进行辖区困难户扶贫,但仍有许多贫困户没有得到帮扶。

乌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卢理长告诉记者:“乌桥居民最突出的是贫困独居老年人多、精神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的"三多"特点。对此,街道积极探索,在2015年成立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希望通过团结和引领各类社会组织、本地乡贤企业、热心居民实施安老、扶孤、助学、帮困、助残、救灾、送文化等服务项目,更好地服务乌桥居民。”

探索1

群策群力暖暖“乌桥情”

结合辖区“三多”的特点,乌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于2003年发起了“乌桥情·爱心行”志愿服务项目,2015年,该服务项目被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广泛发动,慈善活动的开展得到企业家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展至成立慈善会之前,已收受社会各界捐助款物累计超过800万元,平均每年超过1000户困难户因该活动受益。

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2012年,乌桥街道成立了“乌桥情慈善发展促进会”,成为汕头首个街道级慈善会。促进会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慈善活动,据不完全统计,6年多来,促进会共发放善款1700多笔,善款合计221万多元,受助困难群众1669人次,各有关组织和热心人士赴乌桥开展慈善活动2100多批次,受益群众15000多人次。

乌桥岛的“人情味”,还体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的企业家对乌桥的“反哺”上。乌桥情慈善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汕头新乡贤”、“乌桥外甥”陈振勇事业有成又心系桑梓,慷慨解囊,致力于乌桥岛的助困助学等公益慈善事业。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陈振勇向乌桥捐款捐物已超过1000万元。乌桥情慈善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广东富味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武华在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到乌桥为辖区200多户贫困家庭送上10万元的慰问金。今年,陈振勇和陈武华被乌桥街道授予“乌桥好邻居”特别荣誉奖称号。

探索2

搭建平台“孵化”社会组织

为在服务困难群众等重点领域上做得更好,乌桥街道还加强与乌桥情慈善发展促进会、蓝天义工、安和救援队、祥和义工协会等各社会组织的联合配合,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打造一个互动工作平台,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例如,针对乌桥四面环水、灾害多发及救援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汕头安和义务救援队主动在台风雨季派出专业救援队伍进驻乌桥待命,随时参与抢险、救援、转移工作,有效补充了街道的专业救援力量,还为学校师生传授防溺水知识。

据乌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汤培钿介绍,联合会充分发挥培育孵化作用,指导支持辖区内的三元汇爱心协会、社工协会、心连心协会3家社会组织顺利登记注册,规范运作。从2016年以来,三元汇爱心团队在乌桥岛开设“三元饭堂”,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免费送餐,成为汕头街头巷尾的美谈。乌桥街道为三元饭堂免费提供办餐场地,把热心人捐赠的款物转赠三元饭堂,合计大米2000斤,现金1.5万元。街道对在辖区开展慈善公益、社区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提供免费场地及物资人力支持。如给广东省缘善公益基金会免费提供图书室场地,并派出专业社工协助管理图书室。

探索3

社工对接为“老幼”精准服务

乌桥岛困难老人多,而儿童教育的问题也牵动着众人的心。2018年,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指导成立乌桥街道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及“双百社工”的作用,将服务对象定为辖区老人和儿童。协会开展“四点半”公益学堂,为学龄儿童填补课后教育缺失,并将课堂与母亲节等节日相融合,开展丰富的课后活动。

协会还推进社区义医义诊服务项目的实施,让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截至目前已开展5场活动,受益长者171户。

探索4

邻里互助涌现“乌桥好邻居”

采访中,汤培钿表示,“目前管理难度最大的是精神病人群体、独居老人,街居也尝试发动邻居,就近照看精神病邻居和独居老人。”据悉,近年来,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各社区感恩互助会及社区居委会发动引导辖区居民投身乌桥街道邻里互助项目,通过左邻右里就近看望、照料独居、孤寡老人、精神病人等的日常生活起居的形式,形成邻里互帮的习惯。该项目在2018年被确定为市新型社区养老试点项目。近年来,乌桥岛也涌现了许多乌桥好邻居的感人故事。

今年5月,为表彰先进,金平区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还举行了首届“乌桥公益慈善之星”先进社会组织和“乌桥好邻居”邻里互助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激发广大社会组织和群众积极投身扶贫济困等社区建设活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文明社区氛围的营造。

1 吴惠琴:年过七旬仍热心照顾邻居

“英姐,我来了!”二马社区的创文志愿者吴惠琴去探望邻居时,总是人未到声先到。虽然满头银发,但爽朗的声音,有力的步伐,让人看不出经常照顾两名八旬邻居的,是一位71岁的老人。今年,对待老邻居亲如姐妹的吴姆获得乌桥街道颁发的“乌桥好邻居”荣誉称号。

吴惠琴是一名老乌桥,待人热情,走在路上总会跟许多老邻居打招呼。她性格开朗,身体健朗,关爱邻里,在她心中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创文行动开始后,吴姆成为二马社区的创文志愿者,和其他志愿者一起负责社区保洁监督、秩序劝导、门前三包宣传等。

吴惠琴老姆的热心肠还体现在对老邻居的关心上。近日上午,记者跟随吴惠琴去探望居住在二马路62号的八旬独居老人林姆。才走到二楼,吴惠琴就热情地打招呼,林姆见到她也非常开心,连声说:“麻烦你了,麻烦你了,你真有心。”吴惠琴进屋后,把帮林姆买的番薯拿到厨房,接着收拾桌子上散落的物品,动作十分利索。接着,老人们拉家常,气氛十分融洽。林姆告诉记者:“我眼睛不好,腿也不好,孩子又住得远,我需要买菜买米就打电话给惠琴,她就会帮我买来,甚至还带我去打针看病,人实在太好了!”

经常受到吴惠琴帮助的,还有另一名八旬独居老人李姆。居住在二马路64号的李姆患有痛风、脑梗塞,遇到身体不舒服,她会打电话给吴姆,请她带她去看病。李姆紧紧握着老邻居的手告诉记者:“厝边头尾人人都夸她!天气好时,她会扶我下楼去走走,还帮我拎东西。有一次我们在楼下坐,看到一个老人快晕倒了,惠琴立即上前搀扶她,还送她回家,是我们的"金厝边"!”对于老邻居的感激之情,吴惠琴却摇摇头说:“我们在二马社区住了几十年了,邻里之间就应该团结互助。这是邻居应该做的,不用感谢。”

2 陈婵君:十年如一日照顾精神病邻居

乌桥街道有不少精神病患者,管理起来难度很大,街道居委尝试通过发动热心邻居,对精神病人结对帮扶就近照顾。今年获得“乌桥好邻居”称号的陈婵君十多年来就一直帮扶着邻居精神病人吴兄,被邻居所称道。

陈婵君是乌桥振兴社区居民。朴素的服装,朴实的语言,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穿行在乌桥岛的石板路上,再走进一条窄得仅能容纳两个人并排走的小巷,记者跟随陈婵君来到位于厦岭街32号的家中。陈婵君的家很小,她家庭经济困难,多年来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但生活中的她坚强,心态乐观,10多年来一直照顾邻居精神病人吴兄的饮食起居。

自2008年母亲(监护人)去世后,吴兄由振兴社区居委会监护,是居委会重点帮扶对象之一。在政策上积极照顾吴兄后,社区居委会找到了离吴兄家不远的邻居陈婵君,希望他们结对帮扶。老厝边陈婵君答应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照顾精神病人的活是又累又繁琐,陈姐每天都变着法子哄着骗着他吃药,还得注意对方不要做出玩火等危险行为。陈婵君负责他的每日三餐,对吴兄的喜好了如指掌:“经常煮香粥、煮面给他吃,他喜欢肉和花蛤,我就去买来煮。”照顾精神病人每天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陈婵君说:“喂他吃治疗精神病方面的药,他不肯吃,我就得捣碎,拌在香粥里,上面放几片肉,然后哄他吃下去。还有最难的就是叫他洗澡,他肯就肯,不肯的话就得马上转移话题,以免他生气。”

在陈姐的精心照料下,吴兄病情得到较好控制。振兴社区居委会罗主任向记者介绍:“多年来陈婵君对吴兄的照顾无微不至,吴兄也只听陈姐的话,有一次喉咙痛他会跑去找陈姐找药吃。多亏了这些好邻居,才有邻里和谐共处的好局面。”面对众人的称赞,陈婵君摆摆手说:“我没什么文化,感恩居委会对我的照顾,经常送米送油给我。都是老邻居,我也是尽力帮忙,没什么的。”

3 杜若梧:搬家不搬情 邻里情谊深

家住乌桥街道二马社区三马路16号的平兄虽然是一名独居的低保户,但是他并不孤单。因为他的老朋友、老邻居杜若梧即使搬离乌桥岛10年了,还几乎每天都会来看他,把他当作家人一样照顾着。今年,杜若梧也被乌桥街道基层社会组织联合会授予“乌桥好邻居”称号。

近日上午,像往常一样,当保安员的杜若梧上完夜班后,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立即赶到平兄家里。“今天感觉怎样?早餐吃了吗?”一踏进门,杜若梧就关切地询问平兄,然后收拾桌子、倒垃圾,再搬张椅子在平兄身边坐下,帮他捏捏手、聊聊天,窄小的客厅顿时热闹起来。

今年50岁的杜若梧原来住在乌桥岛,和平兄是邻居,现住广厦片区。平兄患视力一级残疾,在杜兄搬走后,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贫血、心脏病、痛风等困扰着他,独自一人生活变得越来越不便。知道平兄患病后,杜若梧自愿承担起照顾他的责任。这一照顾,就是10年光阴。

几乎每天无论什么时候下班,杜若梧都会第一时间来到平兄家里。“他买菜不方便,我就给他带一点来,早餐有时买粿条汤,有时买饺子来。炖锅里帮他放好米,预约煮粥,到中午就可以吃,不会让他挨饿的。”杜若梧说。杜若梧家庭经济一般,但就是这么平凡的一个人,在过去的10年中给予平兄悉心的照顾,让他倍感温暖。天气好的时候,他曾搀扶平兄下楼走走;平兄身体不舒服,他就接送他去看医生;平兄腿脚不便,他就帮他清洁房间,有时打理完一切才赶去上班。

搬家不搬情,杜若梧和平兄并非血亲,却能日复一日坚持照顾着,这份邻里情谊深深打动了周边的邻居。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郭丹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袁笙

(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一楼一品”打造文明楼道 金平区以点带面推动文明楼道创建全覆盖

老旧小区阳台窗粉刷一新。本报讯(记者郭丹摄影报道)“我们社区准备引进物业公司,居委会正积极与我们这些楼长、梯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