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污、科学治水”让澄海美了家园、活了资源、乐了百姓 以“水”为笔绘就城乡生态画卷
苏隆排渠两侧建起了石栏杆,昔日的卫生死角“变身”绿化带。本报记者 李俊伟 摄
初夏时节,漫步澄海城区,蜿蜒身边的一道道沟渠水体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水质清澈可鉴,时而条条小鱼在水底下悠闲而过;樟林古港河边的红头船,矗立在清澈见底的一汪碧水之上,和倒影相映成趣,成了风靡一时的“网红打卡点”……
水,是民生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力的关键。近年来,澄海区立足“系统治污、科学治水”思路,紧密结合创文提质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沟渠水体大整治、全力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以“水”为笔描绘城乡生态画卷,美了家园、活了资源、乐了百姓,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发展之路。
治污:整治沟渠水体打造亲水宜居城乡
全长7.8公里的苏隆排渠,是流经莲华、东里和盐鸿三个镇的一条主要排渠。此前,流经东里镇人口密集区的渠段,密密麻麻几乎都是沿线住户的乱搭乱建,水道被占变窄,水体污染严重,对上游的排水排涝、下游的养殖灌溉用水补给都造成很大影响,“逢雨必涝”曾经让东里镇很多村庄的群众苦不堪言,也让当地党政和水利部门痛下整治决心。去年以来,苏隆排渠列入“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经过持续整治和建设提升,现在的苏隆排渠不仅对上游的莲华镇乃至潮州的排涝起到很大作用,对下游盐鸿镇的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也能起到补水作用。
记者看到,如今的苏隆排渠两侧,各种违章搭建物已经清拆一空,河道恢复了原来的宽度,过水流量提高,自净能力更强;河道中的垃圾漂浮物得到定期清理打捞,河水不再发黑发臭;经过居民区的渠段沿线两侧也建起了石栏杆,铺上了步道砖,不少昔日的卫生死角“变身”绿化带,成为周边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这些变化,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以前河面上的乱搭乱建特别多,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水里,很多人往河里乱丢垃圾。”70多岁的张明华是土生土长的东里镇北联村村民,他告诉记者,排渠经过清淤整治后的水质越来越好,“水清鱼跃”时而可见。东里镇水利所副所长金树满也表示,现在全镇实现垃圾袋装化,排渠沿线居民也会互相监督不能乱丢垃圾到河里。
苏隆排渠的变化,是澄海城乡沟渠水体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开展沟渠水体大整治行动以来,澄海区共清淤疏浚、衬砌渠道近700公里,拆除河道堤防及沟渠违法建构(筑)物2194宗、38.9万平方米。建立水面保洁长效机制,实行“河面路面同一把扫帚”保洁模式,确保水面漂浮物、水生作物和堤岸垃圾得到及时清理清运。通过打通部分渠道存在的阻水关键节点,新建改建龟山涵、双塌闸等7座提水泵站,实施生态补水,引清水入城区、入村镇,打造亲水宜居城乡。
治水:补齐水利短板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有水更要用好水。得益于曾经的赤脚县长余锡渠和历代水利人的持续建设,澄海建成了比较发达的水利体系,新一届澄海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弘扬余锡渠治水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提出了“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由单一防水向防用结合转变”的新时期“治水”新思路。
韩江在潮州供水枢纽分支为东溪、西溪两大支流,流经澄海区和潮州交界处,又通过篷洞河而联通,水量因此产生不利交换,削弱了供水枢纽的调配作用。在上华镇横陇村记者看到,全新的篷洞河闸横跨在篷洞河上,将成为沿岸群众的“保护神”。
经过近两年全速建设,这一河闸的主体工程于近日顺利建成,开始发挥效益。该河闸不仅具有通航功能,还联同辖区四大桥闸,科学调节韩江过境支流水量,保障各提水泵站及其他取水口的取水量和水位。而在洪水期,打开河闸闸门,又可恢复天然河道过流泄洪。这在澄海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可谓具有划时代意义。
据悉,澄海区正全力推进韩江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了全区防灾抗灾整体能力。目前,全区共有223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补齐城乡饮水短板;粤东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推进,溪南灌区、蓬洞河闸完成主体工程;澄海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推进,其中头冲河治理工程项目已完成85%的治理河长,南总干沟治理工程完成35%治理河长;开展出海涵闸外排水渠道清淤整治,提升行洪排涝能力。近3年来,该区累计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8.23亿元,加固江海堤围11.744公里,新建中型水闸工程1座。
“澄海地处韩江下游,韩江5条支流就有3条横贯其区域入海,河堤、海堤总长度达到154.2公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澄海区水务局局长魏思超表示,澄海区将治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不追求“高大上”,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全力补齐防灾减灾、城乡饮水、引水灌溉、防洪排涝四大短板,“这两年全区水利工程最多时有60多个施工点遍地开花”。这些项目边建设就边在发挥效益,澄海区能经受住近两年多次强降水和台风天气的考验,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最好的“用结果说话”。
本报记者 张明纯、魏盼生
通讯员 陈少芸
记者手记
寻找“水美城乡”的新内涵
水利万物。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追寻曾经的“水美城乡”,以“水”为笔在城乡大地描绘美丽生态画卷,是当下不少乡村实现振兴必经的涅槃。
水污则留污纳垢,水清则流金淌银。可喜的是,近年来,澄海立足水利优势,以水为脉,让河流、岸线、景观、道路与城乡设施自然衔接、融为一体,像水面保洁常态化、袋装垃圾全覆盖等等,更是为“治污”筑牢了制度屏障。
守护碧波绿水,既要建得起,还要管得好。通过江河库渠联通联控联调,澄海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着力让居民群众生活有安全干净的水,让生产发展有可持续的水,让城乡大地有日夜流淌“望得见的水”。
系统治污、科学治水,在提升城乡环境品质的同时,也满足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澄海人以自己的实践,一步步探索出人水和谐发展之路,其“治水”思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明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魏盼生)近日,澄海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针对市本轮评比和区的评比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和突出短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