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进校园及社区推广宣传,让更多人熟知参与
宣传员演示投放塑料垃圾
智能四分类可回收箱
志愿者走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
可投放厨余垃圾的二分类箱
近年来,城市垃圾快速增长,很多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处于警戒线,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摆在公众面前。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而全国多个城市也正逐渐开展各类试点工作。生活垃圾分类是大势所趋,汕头正在部分区县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志愿者也通过各种形式走进校园、社区,对垃圾分类进行宣传推广,普及垃圾分类的科学知识,让更多人熟知并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当中。
学生积极投身垃圾分类实践
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金园校区内,男生宿舍楼下,一间近50平方米的小板房引起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校园内作为垃圾分类推广的环保驿站,驿站内设有宣传区、积分兑换展示区等,向学生们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传递环境保护理念。而在校园内图书馆楼下、宿舍楼以及食堂附近,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分别摆放了四分类、二分类的智能可回收箱以及有害垃圾箱、积分兑换机。其中,四分类智能可回收箱主要回收的是纸张、塑料、金属、玻璃,而二分类箱则可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所谓驿站就是给人休息的地方。环保驿站不仅为大家提供充满环保概念的歇脚场所,还让环保理念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广东联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宣传员黄碧霞告诉记者,从5月底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学校学生不时会到驿站内与宣传员交流垃圾分类知识。他们也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面向学校师生开设垃圾分类公益培训课,介绍垃圾分类知识以及相关设备使用流程。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数据显示,目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金园校区有近80%的学生使用智能垃圾分类卡投放垃圾,也有部分学生直接下载APP使用垃圾投放设备。有些学生了解到垃圾分类的好处,也积极报名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希望向更多人推广垃圾分类知识。
学校是推广垃圾分类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金园实验中学内,学校因地制宜,在饭堂门口设置可收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智能二分类箱,在校道设置四分类可回收箱。此外,还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等方式,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金园实验中学7年级学生曾子闰告诉记者,垃圾分类能更好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学校在各个地方都有投放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同学们也非常积极地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厨余垃圾成社区居民投放难点
住宅小区是实行垃圾分类的主阵地,作为全市垃圾分类试点之一的泰安华庭小区,近日也在为即将施行的垃圾分类提前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届时,每栋住宅楼下都会设置一个智能二分类箱,小区门口再设置一个智能四分类可回收箱。如此一来,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不仅要到指定地点投放,还要熟悉一系列智能化操作。记者看到,使用可回收箱并不困难,只要在设备上刷垃圾分类卡,按下要投放的垃圾类别按钮,相应的箱门就会打开,直接将垃圾投入其中即可。投放完毕之后,设备还会语音提示此次投放垃圾的重量。
“刚开始会有些不习惯,但熟悉之后就得心应手了。”黄碧霞告诉记者,相对于校园来说,社区居民关注得最多的莫过于餐厨垃圾。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以及废弃食用油等废物,而大棒骨因为“难腐蚀”则被列为其他垃圾。黄碧霞告诉记者,收集后的厨余垃圾会被送往专业的环保处理公司,利用黑水虻这项“生物处理工艺”新技术处理,可谓环保又高效。
在记者的走访中,市民群众对于纸张、金属、塑料、玻璃的分类相对较为清晰,而对于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就容易混淆。近年来,市绿衡环保志愿者协会先后走访南澳县南光村、洋屿村以及中心城区万泰春天等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他们发现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都非常支持,但觉得真正实施起来会“很难”。有些市民表示不知道怎么分类,分类后的垃圾是否能得到有效利用。而涉农社区的居民则较为认同“干湿分类”,因为进行“厨余再利用”或“厨余堆肥”能够给涉农社区提供相对有效的基肥。
多形式宣传引导促习惯养成
垃圾分类是一个全链条工作,除了源头的分类收集,还要设计运输、处理等多个流程。目前在东方街道飞厦小学、金园实验中学、外经贸幼儿园等多个垃圾分类试点的工作已正常启动,由专业化垃圾分类运营公司根据各种垃圾源的主要类型,设立相应的垃圾分类收集箱,并定时由专车分类清运垃圾。
垃圾分类,需培养意识,方能养成习惯。在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表示愿意践行垃圾分类,但对于正确投放垃圾仍有所“顾虑”。他们希望更多志愿者或垃圾分类专家能多开展活动,把垃圾分类知识带进社区,给予更多有益的指导。黄碧霞也表示,接下来志愿者将以环保驿站为支点,运用媒体宣传、社区组织、活动动员等多种方式,深入校园、社区等每个角落,尽快让垃圾分类意识在市民心中扎根,形成全民参与、全社会积极行动的良好态势,最终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群众生活的“新风尚”。
链接
厨余垃圾将被黑水虻“处理”掉
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是腐生性水虻科昆虫,因其繁殖迅速、吸收转化率高、动物适口性好等生物特性而被资源化利用。2013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将黑水虻列入《可食用昆虫报告》,作为替代畜禽蛋白饲料的资源性昆虫,并在全世界倡导使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可控的特定环境条件下,利用黑水虻采食餐厨有机废弃物,对废弃物直接有效减量,实现生物质形态的完全转化,产出昆虫蛋白及昆虫生物肥。成虫可用作高蛋白生物饲料用于家禽、水产养殖领域的喂养,排泄物则可直接作为有机肥料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李德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 能文善武争当巾帼英雄 汕头南澳女民兵入队接受实战化训练,成武装队伍靓丽名片
南澳县女子民兵练习战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30多名新入队女民兵学格斗羊城晚报讯记者赵映光、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