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记忆

汕头日报 2019-06-29 02:13

□ 林长萱

达濠位于汕头的东南角,古称“踏头埠”,濒临南海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使得这里的海鲜闻名遐迩,而“千金良港”的美誉,更造就渔业的发达。海洋渔业历来是达濠的传统支柱产业,自古便有“耕三渔七”之说。旧时有疍家人以船为居,讨海为生,后疍家人逐渐上岸,融入陆上生活,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讨海”已成为濠江人的谋生门路,因此达濠渔港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87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渔港,更是国家一级渔港培养对象之一。

达濠人“讨海”的方式主要有“敲罟”、“牵罾”、“放搁”等,根据时令捕捞不同的海产。而捕捞不同的海产,出海的时间段也不同。捕鱼作业一般在傍晚出海,利用海风张帆行驶,一路捕捞,天明即归,也有的出海两三天才归。

而在达濠的三乡中,青篮乡拥有的渔船可谓不少,尤以心记爷的渔船为最,而心记爷的渔船更以“敲罟”居多。心记爷是青篮乡徐氏家族的大富豪,除了家有良田上千亩,更以渔船居多而闻名。其中“敲罟”更是其渔船的主要作业方式。

所谓“敲罟”是旧时“讨海”人的一种分工捕捞方式,“敲罟”队中须有“罟公”、“罟母”各一艘,出海后相互协作,由这两艘船上的“舵公”指挥,“舵公”凭借多年的经验先定好敲罟点,再指挥船队围成一个圈,然后各船上的人用木棒相互敲打,由此产生声波,海里的鱼受到声波的振动,而变得晕头转向,总在原地打转,等到鱼类集聚到一定程度,各船上的“舵公”下令撒网,直到鱼全部钻进网里便开始指挥起网、收鱼,再继续敲罟,周而复始。“敲罟”的鱼类通常有“金龙”“红口”“黄迹”等等,季节不同,鱼类也不同。

“敲罟”这种捕捞方式在上个世纪曾盛极一时,但由于这种捕捞方式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于上世纪60年代初已被禁止,从此退出了渔业的历史舞台。

站在江边,依稀又听见船只缓缓开进港口,船到龟山边,樯橹之声不绝,渔光点点,夜号声声,《渔舟唱晚》的创作或许正来源于此。船只一靠岸,整个中鞍码头成为海鲜的集散地,其繁华仿若“清明上河图”。而这一切终将成为远去的记忆,但它作为曾经的记忆,却书写着渔民的艰辛与勇敢,将永存在老渔民的记忆中,更存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成为一份挥之不去的情结。

新闻推荐

第12路末班车延至23时 夜三路昨起开通

本报讯(记者蔡晓丹)随着汕头市城市中心的东移,以及东片区商业综合体的兴建,东片区居民以及周边片区往来东区的公交出行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