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速 日报凌晨必达 精准发声 舆论监督提效 □ 本报审读组
信息传播提速,报道内容提质,舆论监督提效,是本报新一轮改版以来追求的目标。近三周(5月30日至6月20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整合、优化报网端资源,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为争分夺秒推送“早报”,本社报网联动发力。自5月底始,本报电子版每天凌晨1时至2时,便可在汕头plus客户端读报频道和大华网上与读者见面,让午夜受众畅享“先睹为快”。为增强新闻的实用性,我们力推有效信息,做足“服务文章”。高考、中考前后,本报的相关新闻尽显贴心暖心舒心,从考生的心理辅导,到考前的膳食“安排”;自爱心送考的站点指引,至考中的“护考模式”,点点滴滴尽为学子“着想”。为提高舆论监督的实效性,我们一方面围绕市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发声、及时发声;另一方面,对社会上不良现象进行明查暗访,开展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5月31日本报刊登的《一套“健康寝具”标价高达2.34万》一文,曝光了市区一公司利用“洗脑”等手段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保健品”,引起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视。隔天,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即被立案调查。高效的舆论监督赢得了市民的大赞。
在这段时间,我们既抱“西瓜”又捡“芝麻”,既花大力气做好深度报道、又快速反应及时报道高含金量的动态消息。如推出《“农二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3年投10亿支持省实验室建设》《汕港携手弘扬潮韵乡音两地同心共建“人文湾区”》《汕大首推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汕头至香港高铁七月十日开通》《26.6亿拍下金平“巨无霸”地块》《汕头市规建首条公交专用车道》《千名高考生回校打扫卫生》等,这些稿件既彰显党报新闻的“重要、权威、必读”,又凸现报道内容的“亲民、贴心、感人”。另者,近期本报的专副刊园地也经营得风生水起,接连推出了有厚度、有内涵、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高质文章,给读者以心灵滋养和美的启迪。
精准发声
“追”出通车时间表
敢于亮剑、为民发声是党报应有的勇气,也是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因此,作为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重点应该放在市民百姓热切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上,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并做到理性分析、准确发声、跟进报道,力促有关方面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疏浚民怨,理顺民意。
最近本报便针对市区部分道路改造施工迟缓、严重影响市民交通出行的问题,派出记者展开为期近半月的调查,先后对市区多个路段的施工现场进行探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6月17日,本报推出了新闻调查《修路慢吞吞百姓干着急》,翔实、客观、全面地介绍天山路、珠池路、衡山路、庐山路四个改造路段的施工现状。文中记者通过“四探”的所见所闻,逐一指出上述路段不同时段作业场面施工“冷清”的现象,点破天山路700米路段改造一年没能修好,并从侧面诉说沿街市民及商户饱受堵车之苦。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委市政府对市民反映的市政道路施工进度较慢问题高度重视,市有关领导专程带队前往天山路等施工现场,研究协调项目建设有关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做好协调配合,加强施工调度,尽早还路于民。业内资深人士和省人大代表也就优化工程管理、加快市政工程施工进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天山路等市政道路相关部门和施工方则表示将优化施工方案,并承诺道路完工期限,给出了“四路”改造路段的通车“时间表”。
上面所述案例,反映了本报新闻舆论监督的高质高效。尤其是在复杂的社会热点问题面前,我们始终保持冷静、理性的态度,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新闻规律,以事实说话,并准确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达到了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
生动刻画
细述田野“追梦人”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二代”在希望的田野上正大有可为。由于这批新型农民逐步成长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强力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成了媒体报道的新亮点。
最近,本报记者敏锐地抓住了受众的兴奋点,走进潮阳、澄海等地的田间地头,零距离探访“农二代”的农耕日常,深入了解这帮80后、90后新农民的现代农业梦。6月11日,本报以两大版的篇幅推出深度报道《“农二代”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用细腻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三位新时代农村青年带着新理念、新方式、新技能,激活农业发展潜力。文中,形象地描述“全国十佳农民”马学杰凭着一股钻劲,构建起生产、加工、服务一条龙的“种粮机械化王国”,并实现了跨国种粮梦。同时,翔实介绍了80后女生林春爱放弃在京生意,怀揣梦想和希望回乡女承父业,开创出一片生态农业新天地。此外,还鲜活地勾勒大学毕业生林岳峰大胆探索,以先进理念优化父亲创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生产发展的后劲。这个深度报道因选题准、内容新、故事性强、感染力大,刊发后赢得一片赞叹声。
直抒胸臆
“戏说”艺旅艰辛路
有人说,新闻是在办公室看的,副刊是带回家看的。报纸耐不耐看主要在副刊。的确如此,一张报纸的副刊版面不仅反映出整份报纸的人文素质,而且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紧随本报新闻板块的改革,副刊也不甘人后。新近,“韩江水”“龙泉”“潮风”等版面的编者,均用心用智,用情用力,对其所编版面进行深耕细作,推出了一大批优质作品。如《午后说戏》《白屿烟云》《想起小黑》《冯铿和蒲风笔下的韩江》《金胡蝇斗长脚蠓》《徜徉国平路重温商埠史》等,这些文章乡土味浓、亲和力足、可赏性强。其中,《午后说戏》一文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该稿系一篇柔中带刚、意蕴深厚的散文。作者紧贴生活,有感而发,落笔行文既不胶柱鼓瑟,也不任意挥洒。而是以轻松的笔触,理性的哲思,辨析斑斓艺坛的苦与甘,点明成才需打磨,艺途无捷径。综观全文,画中有戏,戏中有画,立意、情怀俱佳,语言、文采皆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新闻推荐
改造后的“断头路”焕然一新。本报讯(记者刘文钊摄影报道)一条存在20多年的“断头路”,经过整建并举后,如今变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