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粽子吃成非遗项目 “深圳记忆”项目组探访南澳“海胆粽”的渊源

深圳商报 2019-06-06 06:19

▲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传承人张长妹(左二)

(记者 聂灿 通讯员 肖更浩 文/图)明天端午节,清香扑鼻的粽子将成为餐桌上的主角。为了让读者了解深圳本土香粽背后的渊源和故事,“深圳记忆”项目组近日驱车奔赴深圳之东,去探访大鹏新区区级非遗“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

以名贵食材为主料的“海胆粽”用料十足,在“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张长妹看来,这香甜的粽子承载的是儿时的回忆、祖辈的关爱,更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张长妹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半天云”,是深圳海拔最高的古村落,被评为广东最美乡村。自小“吃海胆多过吃鸡蛋”的南澳姑娘张长妹仍记得当地的谚语“天天吃海胆,没钱买鸡蛋”。在渔家人心目中,海胆是最常见也是最鲜美的食物。这种食物有较强的季节性,每当清明过后到端午的这段时间,最为肥美。张长妹介绍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当地南澳人最引以为傲的生活常态。

张长妹介绍说,“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是当地传统美食,目前主要流行于“半天云”村及其所在的南澳街道及周边地区,有着数百年的历史。她说:“"南澳海胆粽"是疍家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制作成的食物,从200年前开始,一直流传至今。"南澳海胆粽"口感即有海胆的鲜美,又有粽子的软糯和芒叶的清香,还有辅料的提味,食材之间相得益彰,可做主食也可做饭后的茶点,是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

“深圳记忆”项目依托深圳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深图工作人员肖更浩、黄文霞的搜集整理下,查阅到不少关于“海胆粽”的历史文献,蔚为可观。

据深圳图书馆馆藏旧志记载,深圳人吃“海胆粽”有史可考,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记载:“海胆,五月端午,酿角黍,缚艾虎,制龙舟竞渡。”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三舆地图记载:“海胆,状圆亦扁,围寸许,周身皆刺,破其壳,内皆红膏,烹食,甘香异常,腌之亦佳。”

“以前海胆是很普通的东西,我们小时候经常以海胆为早餐。时至今日,海胆已是身价倍增,成为餐桌上的一道名贵菜品。”张长妹告诉记者,自己的手艺来自母亲,在太婆小时候家里就已经开始包“海胆粽”。现如今,张长妹同样把“海胆粽”的制作方法传给儿子、女儿。

采访当天,恰逢海胆打捞的尾期,而配料的调制和芒叶的采摘还在不停地补充进行当中。为让项目组成员感受原汁原味的手工包制的过程,张长妹向大家示范每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张长妹说:“最美味的"海胆粽"只能在三四月吃得到。过了5月,临近端午节,越多海胆陆续产卵,只能用冰冻海胆包粽子了。”

新闻推荐

壮硕无言退,从容岁月长

□陈嘉顺在汕头市杏园诗社成立25周年时,诗社策划出版了《杏园诗丛》丛书,钟展南的《秋光集》就是其中一本。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