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可有效保障生命安全,市民建议 打造专业培训队伍 满足日常急救需求

汕头日报 2019-06-06 03:42

我国目前心肺复苏术(CPR)普及率尚不足于1%,在过去近两年的时间里,市农工党联合汕大附二院急诊科进行了金平区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心肺复苏全员培训,由反馈的调查问卷得知,超过95%的老师认为应该学习心肺复苏技术,没有学习心肺复苏的原因有超过85%是因为没有途径学习。市民陈郁强、谢扬建议,学习广州、东莞等地区的经验,打造一支专业规范化的培训队伍,满足市民对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需求的不断增长,进一步提高全市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打造健康汕头、卫生强市和实现在更高起点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汕头市开展培训市民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的主要有汕头市红十字会及部分三级医院,与先进国家及城市等成熟培训体系相比,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训体系未建立,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市红十字会承担着汕头市“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的职能,对培训合格者颁发培训证书,现阶段开展的应急救护培训主要是针对企业单位,并且培训导师多数来自于其他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或社会导师,也导致培训活动安排少、培训导师安排困难等问题,心肺复苏急救培训服务供给与需求衔接不紧密,服务效率不高,资源存在一定程度浪费的情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医院医疗人员开展培训模式主要为大班课题理论培训而已,尚没有规范化,受培训者未能真正掌握CPR技能。

陈郁强、谢扬等人提出,应确立心肺复苏的急救技能培训模式:

建议整合全市资源,成立专业、规范化培训师资队伍。可由相关职能部门,如红十字会、120指挥中心等牵头搭建一支或数支心肺复苏等技能的独立自主培训队伍,建立培训服务机构,确立有专人负责,汇集所有培训机构、培训导师信息,统一计划安排,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用、有效整合,改变以前各个医院或志愿者队伍单独联系安排行动、安排时间过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确每次培训班学员规模的上限,导师、模型与学员比例,培训学习时间的时长,可量化的考核标准等。保证每位参加的学员真正的掌握心肺复苏,避免以前大班培训“过场培训”的模式。同时需要不定期接收专业协会(如急诊医学学会)或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确保培训师资队伍的规范化、专业化,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定期考核培训导师的资质。为确保专业性,每位导师在加入培训队伍前都要经过培训和考核,同时也要定期考核培训导师的资质,确保教学的准确、规范,使得学员能够接受正确的技能培训,在培训后让学员真正懂得如何急救。

可在公共场所逐步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嚣),推动法律法规配套建设。借鉴深圳、上海杭州的做法,组织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鼓励第一目击者善意施救,为善意施救保驾护航,让群众“会救”、“敢救”。

文/本报记者 翁小红

图/本报记者 陈 敏

新闻推荐

强化责任担当 落实风险防控 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牵头对金平区防汛工作开展督查

本报讯(记者陈柔燕通讯员郝卓峰)5月29日下午,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牵头市应急管理局,对金平区汛期安全防范工作开展督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