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士遗著引出历史地图与红色之旅 呈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汕头埠码头、韩江两岸的历史空间
汕樟轻便铁路的运行场景,作者翻拍于广东省档案馆。
1921年广东治河处绘制的《汕头三角洲地图》。
洪灵菲故居旁已经毁了的、与主屋围墙联体的小屋旧址。
戴平万故居原伯母居住的一侧,现在为两层。
□ 阿 瑞
编前话
为发掘汕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海内外潮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及爱国爱乡之情,增强汕头人的凝聚力、光荣感和历史责任感,营造更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提升汕头城市文化魅力和文化软实力,本报今起推出“话说汕头埠”栏目。
栏目侧重从开埠文化、侨批文化、商业文化、红色文化几个方面反映汕头自开埠以来的时代风云和历史变迁。
开埠文化:汕头开埠史,开埠以来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各行各业、城市面貌、社会风貌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以及西方文化进入汕头后与潮汕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侨批文化:潮汕华侨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华侨对于汕头埠繁荣发展的贡献,讲述侨批故事。
商业文化:作为百载商埠,汕头的商业繁荣背后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奇。
红色文化:汕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是近现代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留下了不少革命旧址和革命先辈的足迹,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本栏目稿件要求史料翔实,角度新颖,视角独特,同时文笔较为轻松,有一定的故事性、可读性。最好能提供相关图片。
本栏目将约请一些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撰稿,同时面向热心的潮汕历史文化爱好者和广大读者征稿。
左联作家戴平万先生在其遗著《出路》中,对当年从上海坐船回到汕头有这样的描写:“M君呀,当轮船到M埠的时候,一切事情都完了!都失败了!我和于君!一踏上陆地,看见那恐怖的M埠市面:街上店门紧闭,行人绝迹;只有几个不能逃走的病兵和几个不怕死的乞丐,街头巷尾,坐着伸吟。”“我和于君知道事情不妙,就立刻坐了帆船,逃到于君的家里P村去。” “可是当我们在船里时,船帆高挂,在秋江里安稳地驶去,倒好像不是载着仓皇失措的我们一般。我悄立船头望一望故乡的景物。啊啊,万君呀,两暗的秋花野草,却连一点故乡的情调都没有了!它们都很寂寞似的,在缓缓的西风里震颠着。严寂的秋空,亦布满了灰色的云朵。远远的,野树围住的田村,亦絮着隐约的恐怖的幻影。于是我的心儿,凄然跳动起来了。”
这里以M埠代替汕头,于君代替洪灵菲烈士,P村就是红砂村,秋江就是韩江。两位好友在上海知道叶挺、周恩来南昌起义后转移到潮汕,马上坐船从上海回乡准备投奔起义部队,可惜起义部队已经被迫离开了,只能在红砂村藏起来。之后在1928年,又在海丰参加农运,失败后又赴上海了。
利用保存下来的历史地图,了解一下当时两位文化青年登陆汕头埠码头、韩江和两岸的历史空间。制作于1925年的《广东邮务区舆图》,在沿海用红线表示广东省海上的航路。清末至民初,除了太古、怡和经营华南航线,招商局也参与竞争,在汕头有“广州——香港——汕头——厦门”航线;20世纪30年代,怡和轮船公司航线定期航班“广州——香港——汕头——上海——青岛”,每周2班,“广州——香港——汕头——厦门——福州——上海”,每周2班;1930年,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开行“广州——香港——上海——青岛——大连——天津”航班。[1] 正是这些航班的开通,一批粤东文化青年开始赴上海等地发展。
近代广东引进了西方的一系列治水方法,并在制度上进行了调整,创设于1914年的“广东治河处”,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设计,并逐步建设了一批区域防洪系统,以确保城市防洪安全。1918年,广东省治河处所绘的地图上有总工程师的签名。这是一种表述城市从区域防洪与流域水系的关系图。这也显示出防洪的处理措施,已经能从区域统筹角度加以协调。孙科在1920年曾担任广东治河处的总办,后才任广州市长。
韩江自古就是潮州航运的主要航运通道,自三河坝起,汇梅江、汀江之水,至潮州凤凰洲分三流出海;北溪30公里;东溪38公里;西溪42公里。1912年,炸除了梅江的礁石。1921年至1925年,在韩江下游截弯取直,开挖新河长5000多米。抗战前,东溪与西溪之间开凿一条蓬洞新溪,使东、西溪下游互通。
20世纪20年代,汕头埠码头的分布基本在西面,与商业街区紧密相连,所以戴平万和洪灵菲一上岸就看到商铺门紧闭。东面开始发展,南面礐石有一定规模,冯锵读书的友联中学处在通向海边的商业街。
从以上若干历史地图,可以还原戴平万、洪灵菲、陈波儿、杜国庠等赴上海的左联作家离开或者返回家乡的场景。当时在汕头和潮安、潮州20世纪20年代末的历史地理空间中,村落墟镇基本沿水系分布,特别是韩江为主要的水驿,既有通往汕头埠码头后远航厦门、上海的航班,又有从潮州向北通向松口、梅县、高陂、大埔的内河航班,但需根据河流水流的变化而确定。戴平万的家乡红砂村就在韩江边东江镇的东南处,四面环水。汕头埠的码头处于西面,也就是现在西堤公园至招商路之间,主要是太古、怡和和招商局的码头,靠近西面是潮汕揭轮船公司的码头。有两条铁路:一是潮汕铁路,现在汕头老城区东北面称为“火车站”的地方,联系潮安、潮州,在陈波儿同志的故乡庵埠绕开城区;另一条是汕樟轻便铁路,是铺上铁轨用人力拉的两节车厢,通往澄海,也是杜国庠先生的家乡。护堤在图上表示非常明显,因为是广东治河处制作的地图,使用目的是为了堤坝建设。
从若干现实的照片可以体味当年的场景。在庵埠革命烈士纪念公园保存着潮汕铁路的碑石。石碑竖向刻着“潮汕铁路”四字。
戴平万先生在其《出路》中描写到在红砂村洪灵菲故居藏匿的环境:“于君的田舍很小,人又多,很难处置我这不速之客人。我被领到一间似屋非屋的小室。墙是用旧砖砌成的,面上没有涂灰,隔路墙的孔隙,时常闪着过路人的影子。”在洪灵非先生故居右侧,现在还可以看到一处毁了砖房的屋顶痕迹,这应该是戴平万先生藏身一月多之处。
而在溪口村戴平万自己的故居,曾经被轰炸,后来重修时改为两层。1982年,戴平万的外甥女饶芃子教授采访戴平万夫人张惠君时回忆到:“1939年端午节,潮州城沦陷,我们一家老小回归湖溪口村避难。不久,溪口祖屋被敌机轰炸,平万伯母家有一人受伤,一位来寄宿的亲戚被炸死,我们一家大小幸平安,我写信到上海告知此事。他回信说"弹下余生,亦云幸矣!"”[2]
戴平万8岁入戴氏家族办的凤喈学堂,现在名字仍保留称为“凤喈小学”。这些从事革命与文学的英烈,感情丰富,革命和对故土充满着的思念之情是矛盾,经常折磨着有血有肉的作家。
洪灵菲在其《致抛弃了的家庭》中写到:
母亲啊!慈爱怜悯的母亲呀!
这时候,雪光上还映照着你的笑容!
我想起你给予我的那种伟大的恳挚的慈爱,
我的血在沸了,无情的雪窖似乎要因此而消融![3]
读解历史地图,体验历史场景,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烈士遗著的内涵,理解从村前那条古道走向大千世界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志向等。若能组织起粤东左联文化青年红色之旅,将右联中学冯铿纪念地、小公园蔡楚生纪念馆、汕头西堤公园世界记忆纪念地、汕头老火车站、韩江护堤上沿线洪灵菲出生地东江镇、陈波儿出生地庵埠、杨村人出生庵埠、戴平万出生地归湖溪口村、许美勋出生地宏安村、潮州城南小学、潮州岳伯亭总兵巷"双柑书院"、潮州金山中学、潮州城内洪灵菲家族"荣春堂"、澄海杜国痒墓地等,将顺韩江护堤、韩江水上交通综合形成徒歩红色之旅,若汕头、潮州两地紧密合作,此事可成为2020年左联成立90周年最好的纪念!
(本文由南粤古驿道网授权发表)
注释:
1. 《广东航运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9月,190页。
2. 饶芃子、黄仲文著,《戴平万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0年,53页。
3. 张晓阳、孔繁勋著,《洪灵菲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117页。
新闻推荐
中信银行作为全球第一大货币基金“天弘余额宝”唯一托管行,托管余额宝最大规模近2万亿元,最高服务用户超3亿人。中信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