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郑怀平带领团队历经八年潜心攻关 “南澳金贝”成首个走出国门贝类新品种
郑怀平
本报讯(记者陈文惠摄影报道)夏日早上,沿着南澳岛蜿蜒的环岛公路,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深澳镇的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临海实验站,这座不起眼的建筑物,就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也是广东省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海洋生物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郑怀平和他的团队们,在这里历经8年潜心攻关,终于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南澳金贝”。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这位“南澳金贝”示范养殖及推广的领路人,同时揭开这座实验站的神秘面纱。
亲力亲为 和学生出海分拣贝苗
“从培育卵到海上养殖,再到市场销售,一粒"南澳金贝"需要经过15个月的时间。这粒针尖状白点仅200微米,就是小扇贝,再过10多天,肉眼就可以看得清楚了。”在临海实验站,记者随郑怀平教授来到育苗室,谈起培育“南澳金贝”,郑怀平打开了话匣子。
育苗室共有三个培育池盛满海水培育扇贝幼苗,沿着手电筒的光束,记者看到,捞起来的小扇贝肉眼只看到白色的小点,据说,扇贝最小的卵仅有60微米,一般培育到400至1000微米之间,就可以装在袋子里放到海上去养殖,“这些幼苗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肉眼只能看到点状物体。”随后,郑怀平带记者来到观察室,在观察室的显微镜下,这些仅培育20天的“小白点”经过放大100倍,在电脑屏幕看到在水里的形状就像蜗牛一样缓缓爬行,身上还带着一根细细的水管。
坐船出海观察“南澳金贝”的生长情况对于郑怀平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记者随郑教授乘船来到拥有159亩专用试验的海域,这里水质清澈,海面上漂浮着的篮球般大小的浮球,密集而有规律地排列着,每个浮球下面都挂着一个养殖“南澳金贝”的笼子。
研究生手起笼落,接着笼口一解,金贝的“金窝”露出了真面目。“随着金贝逐渐长大,就要慢慢给他们分开笼子,以便有更大的生长空间。”郑教授说。据悉,在海上养殖金贝,需要3到4次人工分苗,海上分苗作业劳动强度很大,但郑怀平教授经常亲力亲为,和学生们一起分拣贝苗,查看金贝的生长情况。
日复一日 带领科研队员研究
自2007年从青岛来汕头工作以来,郑怀平利用自己所学专长投入到贝类养殖与育种研究这个在汕头尚属空白的领域,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和攻关, 2015年终于成功培育出具有高产、高值、抗逆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南澳金贝”,不仅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也是我国首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据悉,“南澳金贝”是汕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之一,多年来,郑怀平带领着科研团队队员日复一日地进行研究。
“在我们的眼里,郑教授是值得尊重的恩师。我从就读硕士就跟着郑教授一起的,现在已经差不多五年了。”在汕大海洋生物研究所博士二年级学生刘宏星看来,郑老师不但在科研上有很多成绩,而且做人方面都给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刘宏星说,良好的科研方向让他更有坚定的信心学习下去,“希望沿着郑教授给我们指导的这条路接着干下去。”
南澳栖湾海珍品养殖公司的养殖户严孝德介绍说,自从2008年换为养殖“南澳金贝”,品质好、产量高、销路好,经过郑教授的技术指导,基本能够得到100%的收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四代的人工选育和两代的示范养殖,“南澳金贝”的高利润使其快速被行业认可,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由此,2018年郑怀平获得南粤工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称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等等。郑教授先后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汕头大学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若萱)近日,市总工会与建行汕头分行联合举行“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劳动者港湾”项目合作启动仪式,设立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