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加减法,黑臭渠水变清流
本报讯 (记者魏盼生)澄海区积极探索科学治水、系统治污新路,启动全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实施大清淤、截污水、建泵站“引清入城”进行生态补水,善用“加减法”整治黑臭水体,让市民群众感受到水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
大清淤“减”淤泥
澄海区导流渠和南排渠是城区的排污主干渠,总长约16.6公里80%流经城区,多年来生活污水直排、雨污混流等,沟渠水体“活力”较低,甚至发黑发臭,水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被列入全市第一批13宗黑臭水体整治项目。
去年以来,澄海区结合“河长制”落实,对城区导流渠和南排渠黑臭水体进行综合整治。投资约6400万元实施大清淤,包括两渠段清淤、坡岸整理绿化,水体生态修复等项目。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今年4月中旬已完成南排渠、导流渠渠底清淤,其中南排渠清淤量约22万立方米,导流渠清淤量约6.8万立方米。目前,两渠段坡岸绿化补植、石篱修复等后续工程正紧张有序进行,计划今年7月底前完成。
建提水泵站“加”清水
与此同时,在新建龟山涵闸提水泵站试点生态补水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4月,南排渠双塌闸提水泵站完工,在外砂河枯水期提水运行,对水体进行生态补水,有效改善沟渠水环境质量。澄华水利所负责人陈阳生告诉记者,通过提水站调节,将富余水量调控流经南排渠,使城区沟渠得到生态补水,有效改善了澄海城区水质。据介绍,该区已建成6个提水泵站,实施引清入城、入镇,使建成区的明渠均过流清水、活水,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打造亲水宜居城镇。
目前,导流渠及南排渠的清水补给工程及南排渠首期截污工程已经完工,整治成效初步显现,黑臭多年的渠水日渐清澈,附近居民群众无不点赞。家住澄海宁川西路的居民陈女士高兴的说,“现在整治后水体很清澈,大家来这里运动感觉空气很好,之前臭得都不敢带小孩靠近。”
建截污管网“减”污水
黑臭在水中,根源在岸上,抓好控源截污是整个水环境综合整治成败的关键。目前,由澄海区城管局组织实施的导流渠和南排渠两个渠段截污管网已启动建设。
据介绍,导流渠截污管工程采用顶管和开挖方式结合施工,截污管总长度约12.2公里,起点为宁川、登峰路口,沿导流渠两侧铺设接澄华路截污干管系统,沿导流渠(登峰路~G324国道)两侧设置合流管。目前导流渠截污工程已全线铺开,近20个工作点同时进行施工,已完成顶管井沉井8座,9座正准备进行顶管井浇筑,10座井正进行桩基础施工。
南排渠截污管二期工程(国道324线-港口泵站)总长度2.4公里,起点于G324国道,沿莱美路自西往东往接入港口提升泵站(益璟园西侧),5月5日已进场施工,4个工作点同时进行。
“导流渠、南排渠截污管道分为截污管和合流管两部分,主干管沿导流渠两侧布置合流管,将沿线现状排污口串联,通过截流井接入截污干管,对现有排污口进行封堵。”达濠市政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部总工唐超君表示,将全力以赴推进截污管网建设进度,倒排工期,多点作业,计划从6月1日起开始顶管施工,按照每月推进1.2公里的速度,推进截污工程建设,确保今年年底完成导流渠、南排渠的截污任务。
全面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澄海区全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PPP项目是澄海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列入省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包括建设237公里的截污管网,新建隆都污水处理厂和6座污水提升泵站。项目采用PPP实施模式,由广东联泰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达濠市政建设有限公司和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总投资约27亿元,计划2020年底建成。
项目将澄海划分为四大片区建设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其中,城市主城区三个街道和上华镇污水集中收集到清源水质净化厂处理;莲上、莲下和溪南三个镇的污水集中收集到莲下污水处理厂处理,东里、盐鸿和莲华三个镇的污水集中收集到东里污水厂处理,隆都镇片区集中到隆都污水处理厂处理。此外,项目还在28个偏远乡村建设了独立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既减少了管网建设成本,又确保污水处理没有盲区。
澄海区城管局副局长黄晓蓉表示,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提高全区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大部分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大幅度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减轻水环境的污染,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澄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汕头市澄海区打造常态化“党群服务超市” 便民服务“每月一见” 居民还能“按需点单”
南方日报讯(记者/廖奕文杨可)整合资源到基层社区组织一场便民服务活动,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若每个月定时开展,就不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