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至今实现13例人体器官捐献、接收眼角膜捐献443片 器官捐献:大爱之路喜和忧
汕头眼库常处于“有库无眼”窘境。
志愿者骑行倡导红十字精神。
器官捐献手术被央视报道截图。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醒目的宣传语。
一位老者正申请成为眼角膜捐献志愿者。
“您愿意在死后捐献您的器官(角膜)吗?”面对这个直白的问题,大多数人显然还是顾虑重重,难以爽快说“好”。
近年来,在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和相关医疗机构密切合作,突出精神引领,真心服务群众,在器官捐献的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捐献见证、救助激励、缅怀纪念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器官捐献正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逐渐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庞大,现在每年约3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病人中,仅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30,不少患者在等待器官中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如何让生命的接力“提速”,让这项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尚事业大步向前迈进,仍然任重道远。
现 状
●
汕头眼库“有库无眼”处境尴尬
角膜疾病是我国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目前我国约有300多万人因角膜病而失明,他们无法从事正常的工作,生活上需要家人的照顾,不仅自己痛苦,也增加家庭的困难,更加重了社会的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角膜移植手术可解决大多数角膜病人的痛苦,使其重见光明。然而,每年能够完成的角膜移植手术却不到1万例,许多患者等待终生也得不到手术机会。记者近日走访了汕头眼库,发现与国内其他眼库一样,汕头眼库同样遭遇“有库无眼”的尴尬。
站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门前,“捐献眼角膜 光明满人间”的宣传标语醒目可见,时刻传递着无偿捐献眼角膜,造福潮汕眼疾患者的理念。1985年,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华眼库协会,负责各地眼库的联系和协调以及培养眼库技术人员的工作。汕头眼库也于2003年正式成立,设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多年来,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始终秉承李嘉诚先生之寄望——“用关爱的心,点亮生命的光”,积极推动汕头眼库的眼角膜无偿捐献事业发展,传递生命大爱。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汕头眼角膜无偿捐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排斥抵触再到逐渐被认识接受的发展历程。截至今年4月,汕头眼库共接收无偿捐献的眼角膜443片,已成功开展角膜移植手术500多例。
“一开始,我们会到肿瘤医院对癌症患者进行眼角膜劝捐,但是患者及其家属会很生气地把你赶出去,其实这也是预料之中并可以理解的,将心比心,病人在那样的情绪下会很难接受这个事情。慢慢地,现在去劝捐的时候,不少患者已经不会将我们拒之门外,他们愿意给机会听我们讲下去。”对于眼角膜劝捐,已有10余年工作经验的汕头眼库协调员郭楚琴对劝捐工作开展的艰辛深有体会,“其实眼角膜劝捐并不是一件靠说服就可以改变别人意愿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捐献者他们自己的意愿,我们只是去帮助他们完成眼角膜捐献的工作。比如今年1月份,一名外来打工者因为突发脑血管意外抢救无效后死亡,其家属决定将他的眼角膜捐献出来,整个过程没经过任何的劝说,其家属便主动询问并完成了死者的眼角膜捐献手续。”郭楚琴告诉记者,大多数的捐献者认为,捐献眼角膜既能造福他人又能让活着的亲人心理得到慰藉,人走后便成了一把灰,倒不如留下点东西在人世间,作为生命的延续,同时也能帮助他人。
最让郭楚琴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一个病重垂危的小孩转入汕大医附二院治疗,小孩父母悲伤万分,因为他们之前有一个孩子因为意外已经不在人世了,现在唯一的孩子又身患重病,让这对父母心如刀割。眼看年幼的孩童即将离开人世,医生向这对父母讲解了眼角膜捐献的相关情况。一开始这对父母断然拒绝,认为这样做是与传统相悖,对小孩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后来经过多轮劝说,这对父母最终同意将孩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了“让孩子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延续”。郭楚琴感慨说,很多事情,并不是做不了,而是人们愿不愿意去做。
随着市民捐献观念的逐渐改变,越来越多市民加入到志愿身后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中来。至今,已累计超过1000人填写了《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眼库志愿无偿捐献眼(球)角膜同意书》,然而,其中最终捐献成功的志愿者仅有几十人,汕头眼库长期“有库无眼”的窘境未能改善。“今年以来,汕头眼库共接收了2人4片角膜捐献,3月份和4月份是零捐献。”郭楚琴言谈中透露着对新捐献者的渴望,“汕头眼库一般一年会收到10多片捐献的眼角膜,但是这个数量明显供不应求。”
破 冰
●
已实现十三例人体器官捐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器官移植的种类越来越多,成功率越来越高,许多患者都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来延续生命。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器官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移植的需求。特别是长期以来,部分人有一种入土为安、死后全身的概念,给国内器官移植的开展造成了极大阻碍,极大地制约着临床救治工作。在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上,困难重重,抛开器官移植带来一系列昂贵费用等因素不说,另一个困难是供需缺口极大。器官移植,固守传统观念与弘扬现代生命理念在交锋中不断碰撞着……
汕头市红十字会秘书长、粤东地区红会系统唯一器官捐献协调员方旋凯介绍说,从2013年汕头市出现首例器官捐献者以来,至今汕头市已实现13例人体器官捐献,其中大部分捐献者是外地人。2013年7月26日捐献的首例捐献者“小阳阳”是一名8岁男孩,其父母是来汕打工的河南籍民工,小阳阳捐出了肝脏、两个肾脏和一对眼角膜。2015年4月2日在汕务工的潮州市饶平县的小黄捐出了两片眼角膜和一个肝脏,他是首例捐献多器官组织的潮汕本地人。“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主要是市民不理解,相当部分家属认为同意器官捐献就是放弃对病人的治疗,心里过不去;还有一些家属认为做了器官捐献,就是死无全尸了;还有一些人怕周围村民误解,认为器官捐献就是把器官卖钱。总而言之,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宣传不到位,市民对器官捐献不了解。可喜的是,随着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器官捐献率也日渐提高”,方旋凯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汕头市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发挥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全力推动汕头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发展;多形式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传,截至今年3月底,汕头市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12人;积极推进器官捐献知识宣传,提高器官捐献的知晓率、参与率、支持率,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三献”工作稳步推进,“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日益深入人心。汕头市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如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积极倡导推行身后器官捐献移植、利人利己、让患者生命得到延续的理念宣传,2010年,该院医护人员均在《身后捐赠眼角膜捐献书》上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同意在身后捐献眼角膜。去年,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一名司机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他毅然在去世前的一个月自愿签署了捐献眼(球)角膜同意书,并在身后捐出了眼角膜。而该名司机正是在日常工作的潜移默化中对眼角膜捐献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他生病后,医院同事对他关怀备至,让他最终做出了用捐献眼角膜来回馈单位、回馈社会关爱的义举。
喜 变
●
器官捐献事迹获央视点赞
社会文明在不断地进步,器官捐献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不断地上演着接力爱、分享爱、延续爱的感人故事。在汕头,喜人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
今年2月15日清晨六点,鮀城还是一片安静,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却开始了一场紧张的器官捐献手术,一位因车祸造成脑部不可逆转损伤的女性患者被推进手术间,医生宣布患者正式死亡,在场的手术室医护人员在向该患者深深默哀之后,器官移植手术紧张有序开始了。器官捐献者是一名来自澄海区的中年女性患者江某,因骑车不慎摔倒,造成脑部大面积出血并出现不可逆转的脑损伤后被转送到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ICU抢救,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却回天乏术。悲痛之余,其家属也意识到虽然江某的生命不可挽回,于是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并得到相关医疗机构的积极回应。由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积极参与的这场器官捐赠行动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月24日、25日中央电视台CCTV1《晚间新闻》、CCTV13《朝闻天下》分别转发《器官捐献,生命的另一种延续》为题的新闻报道,并配以主持人深情的话语: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手术室里进行的这场器官捐献手术,器官捐献者江某虽然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生命却以另外一种方式在三个人身上延续着,体现了人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除了器官捐献,同样彰显大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事迹近年来也频频出现,汕头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队伍正不断发展壮大。就在今年3月21日,汕头普通青年小张就在广州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帮助一名血液病患者获得新生,成为汕头市第12例、我国第8138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借 鉴
●
让捐献家庭获得更多关爱
器官移植被列为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挽救了许多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但器官移植所涉及的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涉及法律、伦理、社会等诸多问题。解决器官移植的上游和中游问题仅靠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难度极大。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借力第三方无疑是明智之举,不仅可以公正、公平、透明,更可能提高人体器官这一稀有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为推动器官捐献事业作出了努力和探索,取得了成效。比如器官捐献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2003年10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正式施行,率全国之先。2008年,深圳市红十字会成立了国内首个器官捐献办公室。深圳的器官捐献工作,一直秉承发动广大市民共同宣传、共同参与的理念。2010年,深圳市红十字会成立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致力于器官捐献宣传及为捐献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深圳市红十字会以“社工+义工”的模式,加强对志愿者专业知识培训,由志愿者主导宣传,带动市民参与,推动器官捐献宣传,为全国器官捐献工作的开展做出范本。深圳市红十字会还率先建立了器官捐献救助专项资金,为有困难的器官捐献家庭申请救助,让捐献家庭受到全社会更多关爱和支持。
■
记者手记
让生命的接力“提速”
器官捐献事业该如何“提速”?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及“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科学,消除迷信思想显然是首要关键,这需要社会各界都来重视,齐心协力,共同参与。
其次,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充分发挥汕头立法优势,结合实际民情,依法促进和规范细化汕头市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工作,以此增加捐献数量,挽救更多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我们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市民观念的转变,志愿者队伍的壮大,在立法的保障下,汕头的器官捐献事业能走得更远,让器官捐献成为文明标签。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
周敏 陈若萱 陈柔燕
新闻推荐
更多美景,请扫:近年来,汕头的公园广场越来越多,环境也愈加整洁优美,深受喜爱,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