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老街老巷“老汕头”,感受老城生活的喜与忧 留住“原住民” 老城更有“汕头味”

汕头日报 2019-05-16 01:00

老城“打白铁”的叮当声已渐行渐远。

车木,老城原住民让不少老行当得以保存下来。

或许正是这份老城独有的宁静让老汕头们依依不舍。

原住民在老城惬意生活。

少了车马的喧嚣,老城的夏天好像也阴凉了许多。

小公园,这里有老汕头们太多的回忆。

老宅门口一只小猫睡意正浓。

孩子们在老城的小巷中“寻宝藏”、捉迷藏……

老厝里的孩子有着别样的童年。

小巷中,老人们泡着工夫茶悠然自得。

老城,老街,老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汕头老城区日益老化和东区建设不断推进,人口的东移使以小公园为中心的老城也日渐沉寂了下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同样被人淡忘的还有那些老城的原住民。近年来,随着老城的“保育活化”,满含“汕头故事”、“汕头元素”的老城历史文化街区又开始迎来一拨拨南腔北调的游客,而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里时,不少人才惊讶地发现,在老城的小巷深处其实还有一群“老汕头”,数十年来一直守在这里。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才是老城真正的“活文化”……

事实证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和保护,不仅仅是砖瓦建筑的保护,对原住民和原住民文化的保护同样重要。也只有原住民参与的生活业态,才能使历史文化街区真正得到保护。

舍不去的老城记忆 离不开的老城生活

近年来,随着汕头小公园片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启动,老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街区,看着路两旁重新修缮的骑楼民宅和木质框架的玻璃窗户,仿佛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久远的年代。穿行在街巷中,居民们或坐在家门前的藤椅上喝茶聊天,或三三两两聚集一起下象棋、打扑克……

记者来到了金山直街走访,这条直径大约4米的街巷一侧民宅已被拆迁圈围了起来,一侧则分布着有二至三层楼高不等的老建筑物。在这侧门牌号为单号、从1号排到了19号的住人建筑物群中,已有3个门楼被封闭,目前只剩7个门楼有人居住,这其中除了15号楼下的林大妈是外来的租户外,其余的都是原住民。住在9号的老住户唐兰女士告诉记者,她在这套有“耄耋”年龄的老房子已经住了20多年,对于老城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一边冲泡着滚烫的工夫茶,热情待客的唐女士一边向记者讲述着“老城故事”。刚迈入知天命年龄的唐女士告诉记者,这一片区都是公租房,楼龄基本上都有七八十年了,她自26年前嫁入夫家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一家三代4人就生活在这套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记者看到,唐女士的住家被隔成前后两部分,进门的前半部分就是客厅,摆放了桌椅、电视柜等生活用品,后半截被隔出一小间作为寝室,置放着一张睡床,寝室门对开处就是灶台,寝室的上方连接到客厅的大半搭出了一个阁楼,阁楼的出入口就在客厅,一张移动的竹梯就是上下阁楼的通道。

“我的"黄金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爽朗的唐女士笑着说道。据称,虽然她家情况符合政策并分到了一套位于大学路教师宿舍楼后、有近50平方米的廉租公房,但因为离中心市区较远,唐女士不会开摩托车,搭乘公交车又很不方便,她还是选择留在这间老宅。“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打工,我现在和年迈的婆婆一起居住,不论是日常生活起居还是亲朋好友来访都十分方便”。

“现在住在老城的基本都是我们这样的中老年人”,唐女士的邻居、住在15号二楼的陈女士说道,“老城区没有东区闹市的喧闹,住在这些老宅里很"接地气",让人有一种很安静、安详的心绪,居住在这里可以静静地感受"老城文化",像今年春节期间小公园、老妈宫戏台热闹非凡,我们得天独厚,常常晚饭后就前往逛逛走走,别有一番感受”。

同样,在老城的棉安街、海墘内街、新潮兴街一带走访,记者发现居住者都多为中老年人。在棉安街中段,端了一张凳子在家门前闲坐收听收音机“唱潮剧”的张老太不时和经过她面前的男男女女打着招呼,“我们家在老城区住了足足百余年,这里的每一处住宅、店铺和邻居,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所以现在无论给我什么样的楼房,我都舍不得搬走”。

看云卷云舒,叹一口滚烫工夫茶,驻守老城的市民们生活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淡定,一派其乐融融……

金厝边银亲戚 邻里融洽互助

邻里关系融洽互助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更成了老城住户们友谊长存,甚至是“延寿益年”的养生秘笈。

“"金厝边银亲戚",老城的老邻居确实"够哥弟",一次我在家不慎跌伤,嘴角裂开鲜血直流,邻居山兄进屋看到后二话不说立即驾驶摩托车载我到二医院就医缝合,再通知我的儿女赶往医院”,家住安平路的78岁市民杨军说道。而听闻老杨称赞,50多岁的山兄面呈腼腆神态,只是一个劲招呼记者喝茶,称这根本不值得一提。和老杨一样,年逾古稀的陈惜卿也对邻居老肖的救命之恩没齿难忘,“那是两年前8月的一天中午,我饭后搬了凳子坐在家门前乘凉,突然心头一阵剧痛,瞬间无法言语,刚好老肖下班回家,看到我一脸痛苦状意识到不对劲,知道我有心脏病的他立即快步上前,从我的口袋里掏出了硝酸甘油救命药塞到我口中含服,还拨打了120电话。医护人员到场接诊后将我接送到医院进一步对症治疗处置,医生后来称,幸好当时服药及时,否则就回天乏力了!”

“在家门口周围散散步,和左邻右舍互打招呼聊天饮茶,这些都是治疗老年人"孤独症"和预防衰老退化的最佳"良药",尤其是对于我这样近百岁的老人来说更是如此,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哪个新式小区能比得上?”家住金山直街的95岁老太江秀兰说道。年近百岁的江老太除了行走有些迟缓无法走远路外,耳聪目明,胃口甚佳,身体也很少生病。“老年人最怕孤独,如果老是没和人说话聊天,很快就会退化变成痴呆的,在这里,街坊们都很热情,每天招呼喝茶询问饮食,还有儿孙们隔三岔五就前来探望,心情爽朗,吃得下睡得香,自然就"百病难侵",身体健康了,这就是长寿的秘诀”,江老太告诉了记者的养生“不二法门”。

“对比东区来说,老市区可以说是一个"养生吧",空气好,交通流量少,是最适合老年人养生居住的社区。”住在永兴四横巷的80余岁魏老太告诉记者,儿女长大后都在东区入住花园小区,也接她去颐养天年,但住了没几个月,在老市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魏老太还是感到不习惯,最后还是搬回老厝居住。“住在高楼大厦里就像被关进"鸟笼",邻里间少有沟通,"白天有脚行无路",要串门找人聊天都不容易,只好整天窝在家中看电视,时间一久成了"活哑巴",所以最终迁回了旧居。”魏老太感叹道,而居住在老市区就不同了,这里都是居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平日里彼此串门饮茶聊天,十分融洽,早晨就到人民广场晨锻,呼吸新鲜空气,夜晚家门外十分静谧,睡得安稳。

“老市区虽已"老迈",但在这里居住了大半辈子,我们都有了感情,不舍得走。”采访中,抱这样心态在老城“养老”的市民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虽然老市区比不上东区的繁华,但多了更多的人间温情,让曾经为汕头这片热土发展付出青春热血的老年人有了一片安享晚年的“康乐天地”。

改造后老城更有人气 旅游买菜方便福利多

老城除了有“人文环境”的独特优势外,还有上学、购物便宜等多项“福利”,这也是老城居住者们的共同感受。

上下学时段,尤其是在老市区的“五福小学”、“镇邦小学”、“商平小学”,感受最明显的就是争挤在校门前等候接学生的家长“大军”人数少了很多,不少学生放学后都是自己步行回家。“从我家步行到五福小学不到5分钟,很多家长都为没时间接孩子上下学苦恼,可我却几乎没为这个烦过神。从小学一年起到现在五年级,我儿子上下学基本都是自己步行回家。同时,因为身处老城区,马路汽车流量也明显偏少,所以我们也不怎么担心儿子的交通安全问题。光是这一点,就不知道省了多少心。”住在同平路的市民蔡小勇告诉记者。“孩子自行上下学无须寄家教园,单是小学阶段我们至少就可以省下超过万元的开销,这确实是"福利"啊”,采访中,家住金山二横街、孩子已经在新一中读高二的市民陈女士对此也是深有感触。

对老城老厝“情有独钟”的还有家住镇邦路的陈老太等上年纪者。“家住老城除了车辆少、空气好,还有一项最大"福利"就是购物便宜,老城的双和市场、商平市场、新瑞平市场的肉、菜、鱼售价都较东区便宜,不少知道此"省钱奥秘"的东区居民还专程乘坐公交车前来购物呢。” 陈老太笑着告诉记者。

陈老太的老街坊林伯也十分认同她的观点,林伯告诉记者,因为迈出家门口就是市场,他们这些上了年纪、腿脚“不灵光”的老年人上市十分方便,累了还可以在临街的老街坊处歇歇脚,饮茶叙旧。

除了上学、购物的便利外,近年来紧锣密鼓进行的修缮复活工程也让老城“亮丽”了起来,不仅道路新修平坦好走,而且“灯光秀”的中山纪念亭片区、老妈宫戏台等等景点也让老城居民有了更多的游乐去处。

“今年春节期间小公园片区十分热闹,看骑楼、逛展览、听讲座、观非遗、赏潮曲、谈历史,满含“汕头故事”、“汕头元素”的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成了最受人们青睐的文化旅游景区,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宾客如云,不少东区市民尤其是慕名的远道者都特地驾车或是搭车前来游玩,而我们却是"闲庭信步",茶余饭后悠哉游哉随便散个步就到了,根本不用为开车还是坐公交车前来而纠结”,国平路的住户庄鸿说道。

老城生活有喜有忧 蚊虫积水令人苦恼

家住老城“福利”多多让居住者们倍感幸福,但生活中也有一些“不如意”问题困扰着他们。

在金山直街走访中,住户唐女士等人反映虽然家门口的道路进行了重铺修复,但新修后的巷道路面抬高高过了家里地面,再加上对面老旧房屋被拆迁围护起来,下水道不甚通畅,在最近的几场雨水天气中,路面积水漫入了屋内,导致“水淹金山”屋内成了泽国,不少生活用品受浸损坏。

同样,在安平路中段新康里巷口处的路面也相对低洼,附近的居民们反映,该处路面每逢大雨也经常出现“水浸街”现象,积水最深处高达成人的小腿,给片区居民的交通出入带来不便。

除了积水问题外,蚊虫滋生也令老城住户感到苦恼。据称,在小公园片区,因为一些老旧民宅倒塌被封闭围护起来,天长日久,这些“残壁断垣”就成了蚊虫的滋生地,也影响了周围住户的生活环境。家住永和街的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入夏后的蚊子十分多,尤其在雨后蚊子滋生迅速,“嗡嗡嗡”进入了家里“狂轰乱炸”,他虽然“杀虫剂”、蚊香、防蚊水全上,但蚊子还是“前仆后继”让人不胜其烦。

采访中,不少老城住户也谈到,随着老城修缮继续进行,老城“容颜”日渐变得漂亮美丽,可以相信,老城的人气也将越来越旺,选择在老城居住将成了一种趋势……

记者手记

真正的“活文化” 是老城原住民

人,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且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

走访中,不少市民也谈到,随着有关部门对老城这片被誉为全体海外潮人“精神家园”的重视,可以看出对老城保护已是全城共识,但除了对包括骑楼等有故事内涵的建筑物进行抢修维护、尽可能复原其外观的整体风貌外,不少在这里生活的居住者所呈现出来的独有的街区人文世象也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这方面或许不该为人所忽视。国内有识人士也曾指出,在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项目中,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而人尤其是原住民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离开了人,特别是原汁原味的原住民,传统生活的延续性或许就缺失了,历史文化韵味就会大打折扣。

文化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方式的总和,没有了一方水土养出来的一方人,年代再久远的建筑物也只是一堆砖瓦木头而已。人,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创造者。邻里关系、习俗礼仪、节庆活动等等都是文化,这是城市文明的载体和灵魂,对于汕头老城来说,真正的“活文化”是原住民,他们所衍生出来的能折射真善美的人与社会主题故事隽永不息……

他山之石

扬州原住民 的“老城”文化

在扬州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在改造过程中保持老城区的“原汁原味”让人能感受到扬州的“古城文化”呢?

著名扬州文化学者、扬州文化研究会会长韦明铧先生认为当地有关部门把小面积公租房的承租权就地处置给老城区住户的举措很好,可以沿承历史街区的文脉,延续老城小巷的生活氛围,保留活化的历史,有利于留住“老扬州”的居住文化,这对扬州历史文化的保护也大有裨益。

韦先生认为,“把老城改造回收的老房承租权针对老城区相邻住户进行处置,可以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最终的结果也就是留住了老扬州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文化,这个意义甚至比房子本身的价值还要大。”

在广州的旧城改造中,荔湾泮塘地区改造也引人关注,虽然改造中有保留了包括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建筑的70多处老建筑,但广东省文史专家黄淼章也认为改造中应该有一部分原住民留下来,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外迁,因为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保护洛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讨论中,多年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前主任委员王景慧也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极具特殊性。它并不等于保护文物,不光要对建筑进行抢修维护,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外观的整体风貌。更关键的是,大量居民在这里生活,是活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真正的“活文化”就是原住民。

本版撰文/摄影

本报记者林子海 林鹏

新闻推荐

征战省太极拳剑比赛 汕头选手获佳绩

2019年太极拳、剑比赛近日在汕尾市举行,汕头市队由老年人体育协会会长陈友烈任顾问、吕乐武任领队、李琼明任教练,挑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