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 特区建设“开荒牛” 改革创新勇“破冰”

汕头日报 2019-05-08 08:53

刘峰(中)

刘峰于1981年11月任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1983年至1990年任汕头经济特区党委书记,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开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汕头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10年。作为特区“开荒牛”的领军人物刘峰,面对当年能源不足、楼房破旧、灯不明、水常停、电话不通、道路不平等百废待兴的艰难困苦,凭着“一定要探索出一条路子来,一定要多办点实事,为改善人民生活作贡献”的坚定信念,以摸着石头过河、承担改革试验巨大风险的胆魄,带领一批特区的建设者们,在当时0.2平方公里的龙湖荒沙丘地上,启动“三通一平”,住篷棚、喝井水、顶风沙、冒寒暑,甘当“开荒牛”,奏响了一首动人心魄的锄头扁担交响曲。

十年甘苦,冷暖自知。自1981年至1991年,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刘峰带领特区的创建者们创造了当时一个奇迹:建成新开发区9平方公里,10年开发的成果,比过去100年的总和还要多。据介绍,1991年,汕头特区共有企业1995家,其中三资企业617家,总利用外资达3.74亿美元,80%的产品实现外销,特区通水、通电、通讯,基础设施配套日臻完善。10年之间,汕头经济特区工业年增长155%,外贸年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48.5%。正是这10年打下的基础,汕头经济特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才得以迅猛发展。

改革创新是特区经验的灵魂和特区精神的本质特征。在汕头特区建设初期,他大刀阔斧“精兵简政”实施机构改革,搬掉“铁交椅”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摒弃“铁饭碗”式的用工制度,打破“大锅饭”式的工资制度等等,一个个破冰之举焕发出一往无前的改革热情和开放勇气,在当时国内创造多个“率先”、“首创”:上世纪80年代,汕头特区在全国率先实行24小时审批答复制度,开政府机关实行承诺制的先河;率先提出“四放”(放开视野,放宽政策,放胆试验,放手大干)方针等等,从而改善了当时特区的体制和软件,提高了投资环境质量。

刘峰认为,特区综合改革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特区要有“为”,一定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实情的改革方向进行重点突破。要战胜发展中的困难,在发展中寻求突破, 关键是坚持实事求。据刘峰回忆,特区初创时期,他根据汕头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的思路,务必使开发的区域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获得经济效益,得到中央、省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当时掀起的一场“绿色变革”,就是根据汕头的实际条件量身定做。“潮汕平原土地肥沃,犹如一个天然大温室,四时果蔬兼备,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他回忆,汕头特区抓住这一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体制改革,着力发展创汇农业,尝到了甜头。1984年4月,广东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会议提出:“特区办创汇农业是广东省经济特区的一个重大创举。”

除此之外,刘峰还巧借“外脑”,助力特区新发展。据介绍,1984年,特区建立顾问委员会,在当时全国4个特区中,汕头是首创,并先后在香港、澳门、加拿大、北京、上海等地成立顾问团(组),汇集海内外潮人精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外联系与交流,牵针引线、群策群力,用周到便利的服务和优惠双赢的政策,鼓励吸引潮人同胞回乡投资建厂,促使汕头特区呈现出风起云涌的大好发展态势。

新闻推荐

寄情于山水快来这里洗洗肺吧

肇庆鼎湖山德庆盘龙峡湛江湖光岩乳源大峡谷还有3天就要迎来“五一”小长假了,今年的假期比往年多了一天,假期延长的消息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