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乌桥陈伯
● 陈楚宏
生命中总有一些感动过我们的人和事,在历经岁月的过滤后,依然沉淀成记忆的沙漏,让人怀想,让人难忘,乌桥的陈伯便是其中的一位。
小时候,我的家在潮汕农村,而陈伯却是地地道道的乌桥人,缘分的牵引,让我得与陈伯相识。上世纪80年代初,得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之春风,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而地处偏僻的老家落在了时代发展的车轮后面。当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为讨生计,父亲捕捉到汕头小公园繁华闹市的“商机”,于是决定到汕头来摆地摊,贩卖旧衣、羊毛纱。
创业艰难,每天天没亮,父亲便蹬起载有满满两大筐衣物的28吋自行车,骑行数十公里,前来小公园“赶集”,傍晚又载着剩货回家,一年四季,天天如是。即使是冬天腊月,一车衣物,两三个钟头的骑程,常常将父亲累得满头大汗,碰上刮风下雨就更加让人措手不及,人、货常被淋个湿透。编卖竹器的陈伯刚好紧挨着父亲的摊位。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一来一往,彼此便熟稔起来。陈伯家住乌桥,有一份固定工作,是当年盛极一时的罐头厂的工人,因工作实行“三班倒”,每当不当班,勤劳的他便见缝插针地出来做点小买卖以补贴家用。陈伯热心和善,仗义爽快,不但没有排挤父亲这个“外地人”,见父亲每天驮着重重的货物往返两地十分不便,便主动提出每日收摊后将衣物寄存到他家中,第二天再拿来集市摆卖。这样一来,免去了父亲每天负重跋涉之苦。对陈伯的雪中送炭,父亲十分感动,回家常常跟我们提起,陈伯却若无其事地说是“举手之劳”,叫父亲不用过意不去,恰好两家都姓陈,他笑称四海之内皆兄弟,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哩!
那年我刚上初一,寒假的一天,在我的央求下,父亲将我带到早市来开眼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陈伯伯——高高瘦瘦,皮肤黝黑,笑容爽朗,一笑起来便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那天寒流来袭,天特别冷,收摊时,陈伯伯让我们不要回去,当晚就到他家住一宿。陈伯的家在塭地直巷,一家4口人住在10平方米的屋子里。我们的到来,让他原本狭窄的家显得更加局促,但他一家人却并不介意,有的忙着煮点心,有的忙着泡茶,热情地招呼着我们。陈伯的一对儿女比我大几岁,亲切如邻家哥哥姐姐一般,还拿出小玩具、小饰品陪我玩。
陈伯伯的家,我先后去过3次。后来,由于父亲回老家做生意,加上交通、通信不便,渐渐地便与陈伯一家失去了联系。不过,有些人,有些事,即使没有音讯,即使时光已经远去,依然让人难以忘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正是众多如陈伯一样平凡而又热心的乌桥人,用他们的炽热真诚,用他们的朴实人情,垒起一座城市的温情,串成我对百年乌桥岛悠悠长长的暖心往事。沧海桑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为汕头历史久远的老城区,未来的乌桥岛或许会随着旧城改造而被夷平,然而,夷不掉的是人们对故园的集体记忆,以及我对乌桥人事深情的怀念与回忆。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欧嘉福通讯员钟铮)昨日,记者从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获悉,5月3日3时17分,广东省海上搜救值班室接报,一艘渔船“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