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1167年的东里镇水寨距今已八百多年,早已从一个刀枪剑戟相见的屯兵要地,蜕变为百姓安居乐业之乐土 岁月悠悠话水寨

汕头日报 2019-05-04 08:14

■ 陈为峰 文/图

水寨(见上图)位于东里镇区的西南方,西面与莲华镇接壤,南面临东里河(宋时称水寨溪)。水寨的历史远比樟林悠久,樟林创乡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而水寨建于宋乾道三年(1167)。明洪武三年(1371),水寨得到较大的改造,易名水寨城。

水寨城原来叫水军寨。建水军寨的初衷是由于当年海盗猖獗,最著名事件为宋绍兴三年(1133)海寇黎盛攻潮州。此事震惊朝廷,遂有后来潮州知州事河阳人傅自修谕降海盗之举。其中176名无所归者,经潮州府请示朝廷,获批于东陇之西创建水军寨安置之。水军寨四周寨墙高耸,自成一统,是屯兵要地。然水寨经过康熙元年和三年拆迁事件,饶平和澄海沿海一带百姓均被迫迁移内地,致使明以前屋舍荡然无存。上世纪80年代,水寨在其东面还遗存一段城墙。印象里的城墙高四五米,由夯土和砖石构成,可后来开发房地产时被拆除了。这段城墙应为洪武年间的陈迹。然如今的水寨已与东里镇区无缝对接了。与其他村落一样,水寨也分为新厝区和老厝区两个部分。老厝区长约两百米,宽约一百米。从老厝区的规模可判断昔年水寨城的面积。新厝区是改革开放后的新建筑,一般为两三层的楼房,且道路笔直平坦。而老厝区的巷道狭仄且多弯曲,道路两旁的民居不少已被改建或翻新。其他自然村落往往是同姓而居,比如东里镇月窟村基本姓刘,莲华镇隆城村基本姓张,溪南镇南砂村基本姓林,银北村基本姓陈等等,人口数百人的水寨竟是杂姓而居,常住人口姓氏多达30余个。水寨还有一个别于其他村落的地方是村里没有一个祠堂。现存最古老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只是村内一些叫 “城墙顶”的小巷和它众多的姓氏,似乎还在提醒人们留意它曾经的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据明嘉靖十七年(1538)任饶平县知县益阳人罗胤凯的《议地方》一文所述:“宋绍兴、熙宁中,海寇黎盛,侵犯府城。故于苏湾东陇地方,屯兵把守。”不久,乾道三年(1167),又在东陇附近设立了水寨。在当时,水寨是潮州府城的门户,扼守南北两溪的入口处,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溪是自然形成的河流,而南溪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史载,宋时于水寨隔江相望的狮山附近一个名叫小江的地方设立盐场司,负责管理北至东界,西至莲塘一带盐业。在当时,盐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之一。小江不但是地方经济中心,还是交通和军事的枢纽。当时虽有北溪可通潮州,但其溪面狭小弯曲,河床较浅,不便载重的大船航行。而陆路运输,主要靠肩挑,数量既少,也苦于跋涉。为了及时将积聚于小江的食盐运往潮州,盐官李前于哲宗元祜元年(1086)至元符三年(1100),历时14年,动用了大批人力在程洋岗的北面开山尾溪,上通韩江,东行十五里,至神山(即狮山)前,会合水寨溪(即今东里溪)入海。这条运河竣工后,取名为南溪,其最宽处350余米,最窄处也有150多米,这工程即便放在今天,也堪称大工程,更何况是在近千年前的宋朝乎!

南溪竣工67年后才出现水寨,此时的南溪,已是一条繁忙的江河,从下游小江盐场的食盐源源不断运往府城,而且也促进上、下游的物资交流和人员交流。在水寨未出现之前,海盗通过水寨溪(即今东里河)出海口处溯流而上,抢劫沿途百姓和过往船只财产。尤其是宋绍兴三年(1133),海盗黎盛攻打潮州之后,引起朝廷对苏湾(当年樟东一带隶属于饶平苏湾区域)海防建设的重视,遂在东陇屯兵把守,也催生了水寨的出现。东陇在水寨的东面,两地直线距离不超过一公里,一遇海盗,两地一前一后,围追堵截,互相呼应,极大打击了海盗的嚣张气焰,保护一方百姓平安,也将保卫府城工作推前到出海口处。

岁月悠悠,水寨早已从一个刀枪剑戟相见的屯兵要地蜕变为百姓安居乐业之乐土。在水寨寨门后面,写着“树德亭”三个大字(见下图)。水寨人崇善美德,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水寨民间组织存心善堂,经常开展扶贫济困爱心活动,是东里镇最活跃的义工队伍之一。

新闻推荐

拾金不昧好少年 传承美德暖人心 澄海两学生捡到贵重物品送还失主

本报讯(记者魏盼生)拾金不昧好少年,传承美德暖人心。近日,澄海区隆都中学两名高二级学生拾金不昧的事迹传遍网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