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六座汕头豪族大宗祠,如今只剩胡氏大宗祠与张氏大宗祠依然矗立 张氏大宗祠名人典故多
记载了“[~公式~]屿”等历史信息的题字
范家驹的落款
张氏大宗祠今貌
□ 许壁锋 文/图
新乡张氏大宗祠,今坐落于新岐路中段,为三进的潮汕传统宗祠建筑,在汕头旧市区内是现存规模较大的一处建筑物,宗祠建成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月。在现存的张氏新村地股委员会监制的“岐山张氏新村屋基详细图”里,张氏大宗祠有前后三处天井,有后库和一对厝包伙巷,前面原来有阳埕、照壁以及草场。祠前的路原名“风度路”,其后原名“金鉴路”,都取自于张氏一族的历史典故。
时任汕头市长张纶与潮汕最后一位进士范家驹为祠堂题字
新乡张氏大宗祠的题字,实际上是两篇记录新乡张氏一族由来的文章,分别刻在8幅石壁之内。其中一篇为赋,创作者为张纶,其在1930年至1931年之间任汕头市长,通篇均用四字句,正文208字,开头为:“懿维皇祖,系出天潢,轩辕迈种,少海芬芳……”张纶文章笔力雄健,彰显张氏一族从轩辕黄帝后裔衍生,最终辗转进入新乡的故事。其文中写到“会宗敦谊,追远勿忘”,正是潮汕张氏各派在新乡修建大宗祠的根本原因,而“堂开鮀屿,庙启凤冈”便将新乡大宗祠的在“鮀岛”汕头的位置点明。此篇文章经由范家驹毛笔书写,彰显出独特的人文风尚。
范家驹,潮阳和平人,光绪廿八年(1902)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登进士,是潮汕最后一位进士,曾任清政府法部郎中,后弃官从商。其书法独具一格,师法汉隶、魏碑,尤喜两爨,造诣深厚。在汕头市内区域范家驹真迹碑刻不多,新乡张氏孝友堂占其一,可见新乡重文之风。
门前题字透露昔日汕岛豪族与各族宗祠信息
另外一篇由张瑞贵所撰,张瑞贵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第二师师长,兼潮梅警备事宜,再请国民政府警卫军司令部军法处处长吴宝瑜书写,通篇隶书,古朴大方。
吴宝瑜系惠来梅北村人,出生于清光绪年间,毕业于两广高等学堂,宣统元年为己酉科拔元。其父吴佐照也是拔元,故当时称为“父子拔元”。吴宝瑜在东征时期加入粤军,随后一路晋升,曾官拜少将等。时任潮梅地区警备司令的张瑞贵因救陈济棠有功,人称“活张飞”,名噪一时,后也参与抗战等,立下汗马军功。张瑞贵虽是广西人,但对张氏宗族的发展非常重视,在其倡议下,当时的汕头商会联合汕头张氏宗族,共同建设了新乡张氏大宗祠。
此文虽也为溢美之词,但其中也有不少信息。如文中写到:“粤稽近纪,建会宗祠庙于沙汕岛者,吴、胡创厥先,林、黄继其轨,咸各综彼族姓,美其轮奂。”这一段记载了在新乡张氏大宗祠之前,汕头埠范围内的4座祠堂,分别为:吴厝祠堂,称三让堂,系吴祥达镇守汕头时,吴姓富商吴耀如等设于崎碌尾吴厝新乡土名“灰路顶”处(后改名为三让路);胡氏大宗祠,民国时期潮汕各处胡姓合资设立,当时也有永安堂胡文虎、胡文豹等兄弟支持,位于新湖村内;林厝祠,位于崎碌竟有村,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为富商林桂园、潮汕名士林仔肩所建设,门牌原为中山路192号;黄厝祠,堂号炽昌堂,位于华坞村八合里后,原为佛冈县侨居汕头的巨商黄镜澄、宝安县黄煜南,及潮人黄朴之、梅县耆老黄瑞堂等筹建。
昔日汕头豪族吴、胡、林、黄氏的大宗祠,连同后来的张氏大宗祠、杏花村的李氏大宗祠共6座汕头的大宗祠,如今只剩下新湖村的胡氏大宗祠与张氏大宗祠依然矗立在沙汕岛上,而其他昔日大宗祠,很多只留下了林厝祠左旁、炽昌街、黄厝祠后、三让路等相关地名,让人唏嘘不已。
革命者张世武曾隐居孝友堂边
张世武是揭阳洋稠乡(今霖磐镇洋头岗)人,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1926年参加澎湃领导的潮汕农民革命,曾是潮汕农会、揭阳地委的核心人物,其五子张香松与新乡村张秉刚烈士素来交好,曾一起在揭阳隐姓埋名,伪装为教师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其有五男二女,均参加潮汕农会革命运动,并且在潮汕农会中担任财政部部长、宣传委员等职务。在潮汕地区陷入“清党”等革命危机时,张世武及其家中子弟从事红色革命运动活动的情况被洋头岗村老知悉,唯恐事发牵连,要求张世武一族“暂缓回乡”,迁徙出村。今张世武后人所保存的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十七日的《洋稠岗乡合约》清晰地记载了这一事实,这段记述表明,张世武与家中子弟参加革命,无法回乡,“埔寨及下五乡叔侄”决定张世武暂缓回乡,张世武一族也不愿让洋头岗村人陷入“清党”困境,自此也不再回乡。
可张世武家内子弟数人尚且年幼,拖家带口又如何奔走?张世武一度在亲戚中辗转,一边隐姓埋名,一边继续在揭阳第三区开展革命运动。后来组织安排,加上其中一子在中共暹罗的派出机构内开展活动,募集得到一部分资金,他们曾在张氏大宗祠边居住过一段时间。新乡村先辈以同是张氏一脉同根,接纳其居住于祠堂边。民国二十二年(1933)五月三十日由张氏孝友堂立按约代表人颂庭、凌云所发出的《按约》中记载,当时张世武交来大银600元,居住于祠堂后库五巷,房子为二房一厅。但张世武的行踪很快被叛徒跟踪发现,张世武经由组织的秘密信息、村人提醒,离开张氏大宗祠后库隐居地,举家隐居到乌桥岛二马路与塭地直巷交界,原盖一电池厂对面处。但张世武深觉新乡村地处潮汕铁路边,与组织碰头联络极为便利,因此决定在新乡村外杏花池边(原轻工机械厂旁)再租赁一处小地方,以“斋堂”为掩护,由另外一个秘密联络人“婵姑”帮忙看守联络。张世武1941年逝世,弥留之际决定在新乡斋堂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新乡私立孝友中学与张华云
汕头市第一中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市立一中、强华中学、私立孝友等学校合并而成。鲜为人知的是,私立孝友学校是新乡张氏大宗祠所办,办孝友学校者,正是后来曾任汕头一中校长、汕头副市长的潮剧大师张华云。
抗战胜利后,张华云曾应新乡族人之邀办孝友学校。据新乡老人回忆,张华云年轻有为,学校所设课程有国语、算术、英语等,并传播了革命思想。张华云曾任普宁兴文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对学校的教学有极大帮助。因为潮汕解放前夕极为忙碌,张华云长期奔忙于各地,具体教学由一些教员负责。张华云先生后来应时任潮汕地委秘书长李雪光邀请,到汕头一中任校长,对曾经办学和指导的孝友中学关爱支持有加,主张将此校并入教学条件更好的汕头一中。
而张氏大宗祠孝友堂,在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新乡小学,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办学场所,后来因建筑老旧,新乡小学迁徙到祠堂旁巷内。随着区域开发建设,新乡村在原村内田地“杨福源”重新建设新校舍,遂成今日之新乡小学。如从新乡清末时就有的“书斋角”算起,这里已有超过百年的村学办学历史,而且多为乡人筹资自办,足见新乡文脉源远流长。汕头新乡古村旧事③
新闻推荐
汕头启动版权保护主题系列活动 21家企业获评市“版权兴业示范基地”,8家获评省级基地
本报讯(记者郭丹)为宣传打击侵权盗版、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版权保护意识,昨天,市委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