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用好监督利器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

汕头日报 2019-04-26 08:14

□ 本报审读组

舆论监督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增强地方党报战斗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有效途径。最近,本报记者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市民热切关注的大型娱乐场所安全隐患问题开展深入、耐心、细致的明查暗访,还原事实真相,及时向社会披露被查娱乐城违规经营等乱象,力促有关方面整改,赢得了公众一片喝彩声。这是本报近期采编工作的一大亮点。

两周来(4月1日至15日),本报新闻宣传紧扣市委中心工作,重点突出,焦点抢眼,亮点频现:高密度报道汕头市背水一战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细说练江流域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多侧面宣传汕头争分夺秒加快推进亚青会场馆方案设计、项目立项、工程招标等前期工作,反映汕头市珍惜筹办亚青会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抢抓“发展权”;聚焦全市各地严防死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描述清明期间市民文明祭扫渐成风尚;介绍鮀城绿化美化步伐越来越快,“图说”市区道路、公园、广场随着创文提质升级愈来愈美。与此同时,我们倾情倾力追寻新时代奋斗者的足迹,刻画“追梦人”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讲述长年以爱助残、真情扶贫的暖心故事,采写老城区“免费导游”热心服务的鲜活新闻,推出了《潜心教育工作的“筑梦人”》《把智慧和汗水汇进时代潮流》《缘定环卫的“最美新汕头人”》《“周五之约”八年风雨无阻》《免费翻译讲解获外国人称赞》等既有人情味又饱含正能量的好稿件。另者,在这期间本报记者还挖掘、捕捉了一大批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的好新闻,如《为中外文化交流注入新元素》《广以理工首个教学实验室投用》《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澄海小伙央视秀织毛衣绝活》《走私燕窝20亿元大案告破》《7分43秒》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精准监督提升党报战斗力

重视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本报从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从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角度,不断强化舆论监督力度。在社会热点事件中,我们做到既不失语又不乱语;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我们以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客观报道、准确发声,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力促矛盾得到化解、问题得到解决,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最近,市区黄河路“十八先生”(音乐城)涉嫌存在安全隐患及无证经营问题,引起了市民的质疑。本报记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尽艰辛,突破了采访难、取证难、报道控度难三关,化繁为简,快刀斩乱麻,直抵事实真相,掌握了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把公众关注的娱乐城安全问题及相关违规行为进行曝光。4月11日和12日连续推出的《娱乐城“安全问题”谁说了算?》《“音乐城”﹤娱乐经营许可证﹥失效》两篇报道,吸引着无数市民围观、议论,同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组报道系典型的舆论监督案例,社会反响大,受关注度高,既彰显地方党报舆论监督的硬气底气,又凸现主流媒体帮助公众及有关方面辨真伪、明是非的责任担当;既反映本报问题性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又体现记者在明查暗访中的灵活果断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都是党报的重要职能,两者并不矛盾,是有机统一的。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目的都是为了团结稳定鼓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着力加强舆论监督。

倾情报道讴歌时代追梦人

时代发展需要楷模精神引领,社会进步更需要榜样力量推动。故此,本报向来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采编手段、宣传形式和传播途径,挖掘、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形象,很好地为时代楷模而歌,向社会传递满满正能量。

新近,本社便报网联动,大力讴歌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推出了一批颇有含金量的人物通讯。如4月8日本报刊发的长篇通讯《科研当先锋丹心报祖国》,就是一篇让人感动、催人奋进的好作品。文中以88岁的汕头籍中科院院士郑儒永与老伴黄河研究员一起将毕生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郑儒永黄河奖学金”为引子,生动地描写郑院士60多年来一心报国,在科研路上坚忍不拔、追求卓越的奋斗历程。这篇重磅通讯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内容富含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尤其是郑院士科研报国的崇高信念和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激励着汕头人奋发进取、再创辉煌。该文由于故事感人,发表后深深地吸引着受众。还有,4月9日刊登的《为“小家”谋福利为“大家”谋振兴》,也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人物通讯。记者带着真情深入基层采写,细腻描述“扶贫人”林雄十年如一日奋力奔跑,带领大家追逐村强民富梦想。文中细节描写生动,叙述及引用语言均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芳香,把一位真心实意扶贫的驻村干部的人物性格刻画得立体丰满,让人看到新时代奋斗者的鲜活形象。

用心采写生动描绘绿之景

在碎片化信息满天飞、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如何把新闻报道写出特色、写出美感、写得吸引人?是新老媒体探讨的热点话题。众所周知,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有着较大区别,但文学对新闻写作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正因如此,连年来,一些纸媒的记者常常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借鉴文学的表现手法,写出许多优质的新闻作品。

我们的记者也与时俱进,在采写上主动求新求变,推出了不少融入文学元素且能引人入胜的新闻作品。4月1日见报的消息《辛勤耕耘乐当春色“卫士”》就是一例。这篇只有600字的小稿,不仅含有很大的信息量,而且写出感情,写出春天生气勃勃的气息。文中采用拟人等修辞手法,把静态的花草树木写得活色生香,让人在方寸之间看到绿满鮀城的美丽景致。与此同时,用寥寥数语勾勒出城绿人员用心用情呵护绿化带的生动场景。如“经过巧手的"剪裁",大树面貌焕然一新,看起来也精神抖擞了许多”;“换上新植的绿化带就像穿上了新衣,瞬间春意盎然,颜值倍增”。4月15日刊发的《市民家门口过“生态假日”》一稿,也写得轻松活泼、富有生活情调。记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巧妙地描绘踏青时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新闻推荐

打造科普乐园 培育创新能力 市科协开展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创热情

第34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现场一款全自动电饭锅,从洗米、下米、加水到煮饭,全程可远程遥控,既实用又创意十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