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东区最大公园的“水之变” 水清成常态 黑臭不复返
生态修复为星湖公园水体带来一次“大洗牌”。
漫步公园,绿树成荫,小桥流水。
横跨7大主干道的三脚关沟,全长2.75公里。
水体上的水生植物,成了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水质改善,吸引不少人前来运动散步。
“天空蓝”和“沟水绿”交相辉映。
绿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星湖公园,是城市中一片不可多得的绿洲。
由于“四沟”横穿汕头中心城区并穿越多个居民区,自整治之日起就备受市民关注。如今,“四沟”进入了试管养期,意味着其整治阶段已基本完成,进入了常态化试运作。
在“四沟”中,全长2.75公里的三脚关沟受关注度最高,不仅因为它早在20多年前就改造建设为公园,更因为它横跨汕头东片区7大主干道,影响着数以十万计市民的生活。
那么,三脚关沟所在的星湖公园这些年来发挥着什么样的城市功能?市民对水体的整治是否满意?为此,记者用镜头呈现三脚关沟的最新样貌。
●文/图杨立轩
精细化管理改变公园面貌
从汕头中心城区主干道中山东路拐入嵩山南路,一块显眼的大石碑映入眼帘。石碑上,“星湖公园”四个大字向过往每一名群众展现着自己的名字。从这里算起,这个带状式的公园不设围墙,横跨中山路、韩江路、长平路、金砂路、黄山路、珠池路、泰山路等路段,总占地面积230.86亩,是汕头东片区目前最大的开放性公园。
走进公园,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三脚关沟步行,随处可见在这里跑步运动或休闲散步的群众。
不过,如果将时间往前推,这里给外界的印象更多是“臭味熏天”。
由于三脚关沟本身是城市排洪沟,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泄洪排涝。所以过往的管理模式多为粗放型管理,即便对河沟周边进行绿化,也只是发挥着防护绿地的作用。公园自2002年建成以来,随着树木逐年长大、茂密隐蔽,加上管理粗放,草坪逐渐死亡,导致地表裸露面积一度超过90%。
近年来,汕头市城管局属下园林处持续对星湖公园进行改造提升,特别是2018年3月海湾公园管理处成立后更强化了精细化管理。海湾公园管理处副主任柯文彬介绍说,过去三脚关沟的功能单一,仅作排洪,但如今随着城市东移,公园两侧的住宅小区越来越多,“星湖公园已不仅发挥排洪作用,更发挥多功能作用,成为周边居民的"大花园"。”
为此,公园管理处率先从绿化入手,培育乡土草种(杂草)覆盖林下黄土露天区域,通过对乡土草种的利用培育,90%的裸露空间被绿化修复,面积达4.3万平方米。同时,通过修剪乔木,改善林下通风采光条件,全园修剪乔木超1000株。在各路段进公园的出入口栽种时花,沿湖吊挂角花等,进一步美化公园环境。
在水质逐步改善的同时,为了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运动场所,公园管理处将生态园林景观和体育健身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中山路—黄山路5个自然段分别安装5组运动器材,每组12件,以满足市民的运动需求。
从“谈水色变”到“人水和谐”
每晚7时半,家住星湖公园旁的李阿姨都会推着自己的孙儿,步行5分钟来到星湖公园,等候一场喷泉表演。原来,因为孙儿喜欢看喷泉,李阿姨就将此作为每天的饭后散步活动的场所。
“以前这里河沟的水太臭,我们都不敢来,现在水质改善了,环境也变好了。”李阿姨说,每晚一到时间,周边很多居民都来这里,有的欣赏喷泉,有的结伴散步,“就连坐在石椅上吹风也很舒服”。
其实,星湖公园的旱地喷泉颇有年代感,建成已有十多年,但后来因故障陷入“沉睡”。汕头开展创文强管行动以来,公园管理方启动修缮。新的喷泉地面直径约6米,管理方在喷泉直径18米的范围内设置地下蓄水池,确保水的循环利用。
每当夜幕降临,喷泉前面都会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欣赏,简洁明快的形态与现代园林相得益彰,喷涌的水雾弥漫全场,带给人们丝丝清凉。
从昔日让人谈水色变,到如今打造开放式亲水平台,以三脚关沟为主体的星湖公园正慢慢完成城市功能的“蝶变”。那么,经过整治之后的三脚关沟,以后还会臭吗?
其实,经过整治后,日常水体得到明显改善,发黑发臭的现象不再出现,水体景观大为提升。一旦遇到大雨、暴雨天气,还是难免会有臭味,这是因为像这样的河沟本来就是承担着城市泄洪排涝的功能。
据介绍,此次整治工程除了提升“四沟”的水体质量及沿途景观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防汛排涝的能力。以星湖公园三脚关沟为例,作为城市重要的排洪沟,过去一旦有排洪需要,管理方往往需提前数小时进行准备操作,水体黑臭的时间较长。经过此次整治,如今只需提前5分钟,即可达到准确排洪的效果,不仅操作上更加灵活精细,也可有效缩短了水体黑臭时间,减少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冬琪)昨天,汕头市普降大雨局部暴雨,造成中心城区部分道路内涝,而据气象台预计,本月19日至20日,汕头市又将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