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传播潮汕文化 知名导演杨登隆讲述拍摄潮语电视剧幕后的故事

汕头日报 2019-04-17 08:02

□ 本报记者 杨舒佳

日前,原创潮语歌曲《鮀城之夜》走红潮汕人的朋友圈,MV中小公园、西堤公园、东海岸这些汕头地标性建筑美轮美奂一一展现,获得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记者近日走近MV背后的掌舵者——潮汕知名导演杨登隆,听他讲述自己光影故事的点点滴滴。

开创潮语电视剧拍摄先河

说起杨登隆的名字,不少人或许没什么印象,但只要提起他的作品《夏雨来》、《林大钦》、《金牌家丁》等,几乎每个潮汕人都看过。这些家喻户晓的潮语电视剧可以说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在荧屏上给大家带来了欢声笑语。

杨登隆一开始在一家工厂做车床工,当时只有十几岁的他白天上班,晚上跟着哥哥学油画,在那个时候接触了西洋美术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袋是西化的,对中国文化、潮汕文化了解得很少。”杨登隆说。后来到了海洋音像出版社工作,杨登隆自此正式开始了影视生涯。1990年,第一届潮语歌曲创作大赛举办,《苦恋》、《一壶好茶一壶月》等歌曲迅速走红并被高度传唱,一时间潮语歌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境象。杨登隆也开始意识到潮汕文化是一块珍贵的宝藏,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精彩故事。

“我们在听潮语歌曲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也十分独特,所以跟几个朋友在聊天的时候,就萌生了要用本地方言来拍电视剧的想法。”杨登隆告诉记者,拍什么题材比较合适,当时脑海里立马闪现的就是夏雨来这个人物。说做就做,杨登隆从话剧团请来了赵曙光参与拍摄,赵曙光时不时就到陈四文家里听他讲夏雨来的故事,用录音机录下来后再整理出来。为了挖掘更丰富的素材,杨登隆一行人还到潮州龙湖古寨的夏厝巷做田野调查,并对人物的历史真实性进行考察,“在电视剧《夏雨来》中,我们对这个角色进行了艺术加工,把他设定为一个劫富济贫、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作为传播者,我们要将正能量的东西传播出去,这是一种职责。”杨登隆说。

拍《夏雨来》的时候杨登隆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买账,只是一心想着把它拍出来。没想到的是,《夏雨来》拍摄完成刻成碟片在市场发售,轰动一时,备受潮汕观众的欢迎。随后,开创了潮语电视剧拍摄先河的杨登隆及其制作团队趁着热潮,又拍了一系列作品。

力求完美克服困难

潮汕话作为一种独特语系,其丰富的历史底蕴经过时间的洗礼,使得过往一些典故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俗语,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少潮汕年轻人对潮语歇后语并不大了解。杨登隆的《俗谚故事》则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将这些潮语歇后语表达出来。“我们许多的歇后语甚至是俗语,过去由于没有文字的记载,几近失传,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当时准备拍《俗谚故事》的时候,就是想尽自己的力量推广这些具有浓烈潮汕特色的语言。”杨登隆告诉记者。

拍摄《俗谚故事》的其中一集《识字掠无蟛蜞》时正值寒冬,拍摄的前一晚天气突然降温,第二天一早在沙滩取景时,演员为了剧情需要都穿了单薄的上衣,卷起裤脚在海水里一遍遍抓“蟛蜞”。杨登隆对画面呈现的要求十分高,为拍出预期的效果,提前准备了橡胶裤,摄影师们就在海面上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近百人的团队都为了拍出最好的效果而忍受寒冷,毫无怨言。在拍摄《双睛盲》时,古装戏要求有主要戏份的男演员全部剃光头,杨登隆当时专门去北京买了好多头套,头套套上去,演员整个形象和画面看起来非常和谐。杨登隆回忆道:“那时是水鸡和俊龙(个元两粒)在拍《双睛盲》,天气特别热,戴着沉闷的头套,穿着厚厚的戏服,十分辛苦。”杨登隆说,这样的情况发生过不止一次。所有当时遇到的困难,多年后回望,都会觉得是美好的回忆。

作品寄托家园情怀

2012年《金牌家丁》拍摄结束,杨登隆的影视执导也告一个段落。杨登隆说,《金牌家丁》是他拍的较为满意的一部作品,因为拍了三十几年,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一直坚持拍摄潮汕本土题材电视剧,给潮汕观众带来欢声笑语,是杨登隆的家园情怀。“现在有时候到一些光碟批发点,还能看到《夏雨来》《憨仔婿》等碟片在售卖,老板每次看到我都会跟我"报告",不时有一些华侨归国探亲时买了带回去看。”杨登隆说起这些时显得很开心,自己的作品多年后还能得到观众的喜爱,他感到十分欣慰,他说,在这些潮语电视剧中,海外潮人华侨看到乡土、听到乡音,是一种乡愁的寄托,这多少让自己觉得做了有意义的事情。

杨登隆对家乡的一景一物都充满感情,在他的工作计划中,有一项是将汕头这座城市的变化记录下来。“汕头近几年来改变很多,城市变美了,人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了。我希望通过镜头的语言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个展示。”杨登隆说。尽管现在很少拍影视剧,但是,杨登隆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传承潮汕文化。

新闻推荐

培育文创“本土力量” 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龙湖区积极探索城市新经济发展道路

奈斯艺术中心效果图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先行先试出台“新经济工作方案”,发布“新经济地图”,成立新经济服务联盟,龙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