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烟霞美庵
□ 黄浩瀚
“未有青云岩,先有下尾庵”。这是达濠当地民众对下尾古庵口口相传已久的一句民谚。位于汕头市濠江区青蓝盐场下尾的“下尾庵”,谐音写成“霞美庵”,濒临风光绮丽的濠江,古刹森严肃穆,建筑气势雄伟。据史料记载,青云岩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5月,至今已近500年,而霞美庵更早,可见其历史悠久。现在的霞美庵经由已故住持释宗香修建一新后,与相邻的天公庙、妈庙等文物古迹和海逸游艇基地构成完整的文化宗教旅游区,融古老与现代文明、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于一体,慕名而至的游客与日俱增。
霞美庵大门坐东北朝西南,面朝大海,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入庵门后第二进是“大雄宝殿”,庄严肃穆的宝殿内奉敬三座如来佛木雕像,两侧排列着十八罗汉木雕像,栩栩如生,气势非凡。大殿左右是两厢。别具特色的是,庵大门前建有一座拜亭,供信众朝拜,香火兴旺。站在拜亭,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海峡来来往往的船只,隔海峡相望,偏右侧为凤岗古村、马滘村、山前浅海有牡丹石,左侧为龟山、似蛇绵延的南山,民间有“龙蛇把海口”的传说。
霞美庵门前左邻是妈庙(兼祀龙王爷),已于丁1997年重建一新,面积约300平方米。庵门两面内墙,各嵌了幅彩瓷山水国画,两面外墙各嵌“地灵人杰”、“物华天宝”大幅彩瓷国画。大雄宝殿内,奉敬三如来佛木雕像,各高米余。两侧陈列十八罗汉木雕像。挂有4对木刻联。庵后的僧墓记刻有明泰昌(1620)、崇祯(1628-1644)等年号。现存古渡口、下霞美庵和寨栅残迹以及赤血槽等历史遗物。上世纪90年代广澳深水港建设之初,曾意外探测到海底有沉船一艘,经考证是邱辉所部船只,在赴台途中沉没,数年前的出水文物印证了这段烽火历史。
历史如烟,霞美庵屡毁屡复,在1959年公社化时因建化工厂需要而被迁往青蓝大园埔,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古庵佛像被毁,僧人受逐,庵墙倒塌,一片怆然。1981年,汕头市区福安街七旬老居士郑枝香(原籍揭阳市人),应兴隆伯、詹自贤、庄赞坤等乡老之邀来帮助修庵。重建了客堂(1981年)、修建了大殿(1983年)、前厅(1986年丙寅),于1997年9月1日获区宗教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是年夏,由各善信乐捐共近万元,于庵西北约百米处,发掘出一对清代石马。经考证,是当地名士周厚洲翰林的守墓品,造于乾隆十八年(1735),由名匠花了近一年雕刻而成,1957年被土掩藏。这次文物重现,为研究古代石雕工艺、民俗文化提供依据。值得一提的是,霞美庵拜亭西南侧,有一历经数百年沧桑的花岗岩石槽,石槽后竖立一块石碑,“赤血槽记”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碑文抄录如下:“俗谚云:未有青云岩,先有下尾寨。下尾(霞美)乃濠岛人文发祥地。《县志》载:东晋隆安元年,始有疍家登岛族居。因处濠江出海要冲,历来为兵、寇驻留之所。亦濠岛沧桑见证也。
漫步古刹,思绪蹁跹,眼前古老的霞美庵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古稀老人默默的看着江面风云变幻,初夏午后的残阳将霞美庵倒映于海面上,侧耳倾听似乎能够闻到古战场的鼓角争鸣之声……
新闻推荐
牛快通道濠江段率先100%交地 水中栈桥平台搭设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黄泽春实习生尉添骄摄影报道)4月11日,牛田洋快速通道(濠江段)工程征地交地会议召开,濠江区牛田洋快速通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