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环卫的“最美新汕头人” 外来工代玉柱坚守环卫岗位26年,挥洒汗水维护市容整洁
1993年,当年轻的代玉柱怀揣梦想从安徽老家来到广东,他丝毫没想到,从此会跟汕头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落户生根,贡献青春和汗水,成为家喻户晓的“最美新汕头人”。20多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坚守环卫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由一线环卫工人逐步成长为金平区环卫局金砂监管队队长,用满腔的热忱书写励志的个人奋斗史,塑造出新时代环卫工人的新形象,也见证了汕头环卫事业的变化。
机缘巧合。因被拖欠工资,又恰好母亲病重,25岁的代玉柱踏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当站在完全陌生又语言不通的汕头汕樟桥下,饥肠辘辘的他身上仅存5元。为了填饱肚子,阴差阳错下他成了一位马路环卫工人。“当时纯粹想暂时挨过初来乍到的那个月,根本没想长干。”不曾想,自此他与环卫事业结缘,一干就是20多年。
拿到第一个月600元工资,除去吃饭仅剩330元。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做的又是脏苦累活儿。这对来汕头前就有开车、电焊等技能傍身,怀揣着创业梦想来汕的代玉柱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他“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为了增加收入,他不得不兼职干起踩三轮、搬运工等体力活,寄钱回老家给母亲治病。
虽说如此,在代玉柱的观念里,“既然干就要把工作干好”,他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干活卖力、从不计较成为领导和同事们对他印象中的“标签”。后来,有老板看中他电焊的技能,以每月3500元的工资要把他“挖走”。面对着相当于环卫工作五倍的工资,代玉柱坦言当时自己“心动了”。但当时他已经是清扫队的班长,手下管理着十多名工友,“这样一走了之,他们怎么办呢?”在日积月累中,他发觉自己逐渐爱上了环卫这份工作。
于是,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代玉柱最终放弃当时的高薪工作,选择继续当工资低廉的“马路天使”。在往后的日子里,开车、电焊这些特长在代玉柱的工作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每当垃圾运载车辆出现小毛病时,他便利用自己的特长小修小补,尽己所能减少单位的经济负担。
转眼间,代玉柱已经在环卫岗位坚守了26年。凭着刻苦努力,他从基层环卫工逐步成长为清扫班长、副队长、队长,足迹遍布大华、西堤、桃园、玉兰园、金砂等多个片区。他先后获得省“优秀党员”、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和市党代表,成为汕头市广大外来工的杰出代表。
从基层干过来,代玉柱最清楚环卫工的辛苦,千方百计想着为工友们解决难题。经他提议,“环卫工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给环卫工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为改善环卫工的福利,他当选为队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改善食堂伙食,向上级建议在午餐的白粥上增加馒头等面食。吃着可口的饭菜,工友们心里乐开了花。
“现在的工作条件比起我刚入行时,好太多了。”代玉柱说,以前扫马路就是一辆板车加一把扫帚,垃圾运输也是用开放式露天垃圾斗,现在完全不同,政府对环卫事业的投入逐年提高,各种科技化机械清扫设备一应俱全,环卫工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逐年提升,社会氛围也更加文明进步,市民群众对环卫工的辛苦和付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工夫茶、潮汕话……2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代玉柱已经完完全全融入汕头,成为这片土地一份子,创文强管行动中,他更是被评为“最美新汕头人”。辖扫范围的龙眼路、金新路、东厦路过境车辆、沿路商铺、饮食摊档多如牛毛,垃圾量特别大,代玉柱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不管双休日、节假日,他加班加点到各个地段巡查,尽心尽职、亲力亲为清理垃圾死角和绿化带、树斗的垃圾杂物,不怕脏不怕累,穿梭马路为市容环境卫生整洁而奔波。
尽管工作苦累,看着创文前后身边的巨大变化,代玉柱直言“值得”。他说,创文之前,市场周边流动商贩随处可见,道路两旁垃圾堆积成山。创文工作开展后,由于执法、分管细化落实到社区、居委,加上政府宣传力度加大,市民的公共意识有所提高,自觉将垃圾袋装化,随手抛垃圾的陋习逐渐减少,道路洁净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也明显减少。
代玉柱说,自己只是个微不足道的“螺丝钉”,在需要的工作岗位上用绵薄之力贡献自我。他特别荣幸这么多年参与、见证了汕头环卫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也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用热汗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愧青春。
本报记者 林彦恂 林鹏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规范救灾物资管理 推动福利事业提质 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对市福利院等单位开展专项督查
本报讯(记者李德鹏通讯员郝卓峰)4月9日上午,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对市福利院、市救灾捐赠物资接收储备站贯彻市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