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终宋世 多以科名显 许驸马府史谭之一

潮州日报 2019-04-07 09:42

许驸马府 郑鹏 摄

陈贤武

潮州中山路葡萄巷的许驸马府,是唐宋潮州八贤之一许申曾孙许珏建的府第。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杜诗言:“大贤之后竟陵迟,浩荡古今同一体。”(唐·杜甫《狄明府》)均谓大贤君子,福泽惠延,及至五世,即衰微不振。至于高爵世禄之家,或兵燹水旱,或触罪籍没,或子孙不淑,即重檐高阁,珠玉堆积,亦皆瞬间荡然,灰飞烟灭,即唐·刘禹锡诗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者也。然潮州许氏一门,“子孙终宋世,多以科名显者。今尚散处三阳,间有儒风。”(隆庆《潮阳县志·许申传》)这样的家族,确可比北齐至唐之颜氏家族。而许氏家族之能绵延世泽,在于许申能树典范。

许申,字维之,号化州。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60),其父许烈自福建诏安迁移到潮州城东韩山麓居住,遂为海阳人。

许申年青时能文。宋咸平二年(999),陈尧佐通判潮州时,申以布衣身份谒见。陈见其英姿洒脱,出言不俗,青眼相待。及见申投献文章,更为击节赞赏。三年,尧佐以潮州通判权守惠州,携许申为参幕偕行。到惠州后,积极协助陈尧佐开发西湖,修堤围、种荔枝。正是这个缘由,宋淳祐四年(1244),知惠州州事赵汝驭在西湖银岗岭建“聚贤堂”(后改为丰湖书院)供奉对惠州经济文化有重大贡献之先哲名儒“十二先生”,许申名列其中,与陈尧佐、苏东坡等并列。

宋代的科举,制举和贡举并存。制举是从汉文帝创设的“举贤良方正”发展而来,是由皇帝下诏开科才得以举行的不定期科举考试。当时士人心目中,制举高于贡举,有些举子虽在贡举科考已高中了状元进士甚至已被授官,但一旦闻知朝廷开制举,仍是欣然应诏赴考,所以制举有“大科”“特科”之称。方志和族谱中有关许申“举贤良方正”的记载其实就是说他参加制举考试意思。宋真宗时的制科考试分“中书门下程试”和“殿试”两步进行,真正开设的科目只有“贤良方正能极言直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和“秀才异等”三科。

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1990年广陵书社)有许申参与制科考试经过的记载:“祥符元年夏,中书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草泽刘若冲、周启明;"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大理寺丞吕夷简、草泽许申等。诏以申等虽敏赡可赏,而理道未精,不副召对。若冲、启明、申并许应举,仍免取解。夷简优与亲民差使。时上封者言两汉举贤良,多因兵荒灾异,所以询访阙失。今东封西祀,受瑞建封,不当复设此科。于是悉罢,吏部科同。”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四件事,第一,许申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夏参加制科考试的;第二,许申报考的科目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第三,许申等四人通过中书门下秘试之后不久,因为有人向真宗皇帝进言,说汉朝时开贤良科是因为兵荒马乱,现在天下太平,朝廷不应该设置这样的科目,制举考试遂被废弃,才导致许申没得再参加御试;第四,朝廷为弥补亏欠,给许申和刘若冲、周启明三人“免解”的优待,即免经解试,直接参加下一科期的省试(宋代的省试如同明清的会试)。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八(2004年中华书局)和清·徐松《宋会要辑稿》也有相同的记载。

祥符二年六月,宋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许申献赋颂,在三百名应试者中得第一,受真宗召见,赐进士及第、袍笏,授将仕郎、秘书省校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一:“(二年六月辛卯)东封,岁献文者甚众,命近臣考第,得草泽许申、进士祖高、洪矩;令两制试所业,差第以闻。”“壬辰,赐申进士及第,(洪)矩同出身,面赐袍笏。”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知:第一,许申不是通过贡举(即常科)考试的正奏进士,而是真宗皇帝特赐的进士,属于恩科“特赐第”。宋代的“特赐第”一如古代赐爵制,是皇帝笼络有功臣子和有识之士的惯用法器。第二,许申是朝臣在数百位献赋颂者中精选出来的三位佼佼者之一,又经过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考试,再至真宗皇帝召试,才被赐进士及第的,可见他确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

久之,出知邺县(今属河南)。天禧元年(1017),升任韶州(今属广东)知州。申有器度,爱民勤政。唐代开元时期的名相、曲江人张九龄(678-740)作为岭南第一位由科举入仕的政治家、诗人,历来受到了广东士大夫集团的高度重视,他的形象被不断塑造成丰满完善的名人,成为后世广东精英文化的代言人。后世士人通过对这位先贤的塑造,希望通过对其彰扬,使人们相信自张九龄中进士起,岭南地区便已成为中原正统文化的一部分,改变了岭南在人们心目中是南方蛮荒落后之地的观念,使外地人因张九龄之故而认同岭南文化。而许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将建于城外武水西的张曲江庙移建入城内州学之右,撰《张曲江祠堂记》及诗纪其事:“铁胎重整英仪峻,燕厦新成暑气凉”,“开元旧事丰碑在,家笥犹传故笏囊”。又在府治南建风度楼(张九龄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如九龄否?”)以纪念。可见,许申此举目的在于激励后人,教化人心,稳定地方社会。又在官道栽种松、榕树万株,使过往者感德(《舆地纪胜》卷90)。

继迁阶州(今属甘肃),有治绩,受到监察御史姜遵的推荐。四年,移吉州(今属江西)、柳州(今属广西)、建州(今属福建)等知州。其知柳州,在乾兴元年(1022),在任增修学宫、奏置教授,以励士风,使入读州学生员达300人,成为岭南地区较大的州学之一。又倡建刘贤良庙,祀唐代柳州司户刘蕡(毛泽东1958年曾有《七绝》诗评之:“中唐俊伟有刘蕡”)。并奏请赐额“贤良”。(《明一统志》卷83)

仁宗天圣四年(1026),迁广西提点刑狱,改转运使。历署工部郎中权度支判官,江南东路转运使、知洪州(今属江西),徙湖南转运使,广东转运使。宝元元年(1038)回朝任刑部郎中。二年三月,因天气出现异象,仁宗下诏要大臣进言。遂上书言事,极诋时弊,刚直无所顾忌,“凛然有直臣风”。(《永乐大典·潮州府三》)

神宗庆历三年(1043),许申因长期任职于基层,深知人民的疾苦,看到朝廷所颁行的“庆历新政”的政策有不到之处,虽年逾古稀,然为民请命之心使命仍在,于是上书极力陈说新法弊端,“直声震于一时”。(隆庆《潮阳县志》)但因此赠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回乡。

许申为人姿宇轩特,识见通敏。为文渊洽温润,切劘端正,根于所养。诗亦清新可诵。著有《高阳集》,唐宋潮州八贤之一刘允为之序(嘉靖《广东通志稿》)。已佚。《全宋诗》卷320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152收其文一篇。

他的子孙济济绳绳,科举最著,衍为潮州望族,“申之子因,仕至太子中舍。孙三人:闻诲,卫尉寺丞;闻义,国子监博(士);闻一,登皇祐进士。曾孙许珏,娶太宗曾孙女德安县主,授左班殿直;许并,登元丰进士。五世孙居仁、居安,同登元符进士。珏子仲礼,仕至武节郎。八世孙骞,登绍熙进士;弟宣亦登进士。自申而下,仕总文武四十有一人焉。”(嘉靖《潮州府志·人物志》)

潮州自唐代韩愈刺潮后,兴学倡文,使本地区读书之风盛行,至宋代,已有“海滨邹鲁”之誉。《永乐大典·潮州府一·风俗形胜》载:“孝宗尝问(王)大宝潮风俗如何,大宝对曰:"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习尚至今然。"”说明此时潮州以读书求进,已不限于仕宦或富裕阶层,读书风气盛行。而许氏居安思危,很早就设立有许氏书院以供族中子孙上学。饶宗颐《韩山志》记载:“许氏书院,即景贤祠。旧址在韩山师范学校。久废。(按:许氏书院,旧府县志无考)许广庵乾隆乙酉《许氏族谱序》云:"韩山书院,其旧址乃为宋许申、许珏之所居。"……许氏旧有景贤祠,《韩江闻见录》曰:"景贤祠者,许祠也。乃宋里人许会元申之祠。"至许氏书院则未有闻,询诸耆老,亦莫谙其自。顾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曰:"书院与祠相出入。如得全、虞山、李见罗三书院,本祠也,而以书院名。元公祠、怀惠祠,其初实亦书院也,而以祠名。"意此,许氏书院或即为景贤祠旧址。惟不知其本为书院,而以祠名者与?抑本为祠,而以书院名者与?是则莫可知矣。”不管如何,历史曾出现过这样一个许氏书院。但如何运作,因缺乏资料,无从知晓。我们从明清时期的宗族运作,可猜测大概是这样的形式:一是置学田,用收入兴办义学,供族中儿童上学,如建造学舍,聘请塾师等。二是补贴族中学子的束脩,如学费、灯油费、文具费等,极贫的族中子弟成绩优秀者还可补助部分衣帽费。这有点像集体的助学金。三是对应举赴考的族中子弟助以斧资,包括衣服、用品、路费等。四是奖励夺得功名的子弟,如有的家族在族规中规定,族中子弟凡进学者(考取秀才)赏若干元、若干石,中举者(考中举人)赏若干元、若干石等。如明·海瑞曾为海阳傅氏撰有《题立大宗义庄碑记》(现存潮安彩塘东寨村傅氏宗祠内),中就言傅氏“族有蒙学者束之,族有游泮者衣巾之、油火之”之记载。正是有这样良好的教育,方能使许氏家族人才辈出,生生不息。

新闻推荐

未批先发低保金民政局领导受处分

汕头市纪委监委通报4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南方农村报讯近期,汕头市纪委监委通报4起2018年查处的形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