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农村清明祭扫更“清明” 集体公祭首进乡村 建骨灰楼为群众减负

南方日报 2019-04-04 06:41

家属恭读手中的祭文并行礼。

清明将至,又到祭祖扫墓时。

近年来,清明前后的集体公祭活动在各地相继出现,不少群众以朴实而文明的祭扫方式缅怀先人,践行文明祭祀,继而形成健康的民俗文化。不过,类似的祭扫方式往往是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推行,却甚少有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

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华村,就举行了这样一场简约的清明民俗集体公祭活动。这是汕头市自2017年组织开展清明民俗集体公祭活动以来,首次向中心城区以外的村居延伸。

集体公祭背后,不仅是文明祭扫方式的推广,更凸显出当地党委政府推进移风易俗的决心。那么,集体公祭活动有何特别?地处相对较为落后地区的东华村,又是如何推动文明殡葬改革?

●文/图杨立轩

首次在乡村举办公祭活动

伴随着钟鸣鼓声,潮南区2019年清明民俗集体公祭活动在隆重古朴文明的气氛中开始。按照主持人和工作人员的引导,手捧鲜花的先人家属有序地排队就位,现场庄严、肃穆。

随后,主持人引领先人家属恭读手中的祭文并行礼,家属们有序地向先人行礼三鞠躬并敬献鲜花。

与以往清明期间香烛、纸钱及祭品“满天飞”不同,公祭活动整个过程隆重简约,文明环保。短短30分钟的仪式,寄托着群众对先人的怀念。而这样的形式,不仅在汕头的乡村首次出现,在潮南区也是首创。

近年来,汕头不断深化殡葬改革,积极倡导绿色生态的现代殡葬理念,着力推进丧事新办、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助推文明城市创建。为发挥带动作用,树立文明祭祀新风,汕头市通过政府主导组织公祭活动,既满足了广大市民缅怀先人、瞻前裕后的文化传承需求,同时也引领人们告别殡葬和祭祀陋习,形成健康的民俗文化,以文化传承推进文明殡葬,以文明殡葬助推文明创建。

据介绍,今年汕头清明节的公祭活动以“移风易俗文明祭祖”为主题。除了将公祭活动延伸至东华村,汕头市殡改办、汕头市民政局在中心城区金砂陵园和南墎陵园各设2个专场,市殡仪馆设1个专场。据统计,5个专场报名参加活动群众超过1500名。

兴建骨灰楼推进移风易俗

事实上,举办公祭活动只是东华村践行移风易俗理念、弘扬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村去世村民火化率始终保持100%,村“两委”为了解决需办丧事的村民后顾之忧,还积极筹建骨灰存放楼“永思堂”,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东华村是一个平原纯农村庄,没有任何山地,村民去世后,其家属原本只能将骨灰盒寄存在其他地方的经营性场所中。2012年初,村“两委”班子将筹建骨灰存放楼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表决,得到了村民一致赞同。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想方设法克服资金不足等困难,通过开源节流、暂停其他项目建设、争取热心人士支持等措施,筹集了430多万元投入这一重大民生项目的建设。2013年6月,永思堂顺利竣工投入使用,同时成立管理处并制定了管理制度。

永思堂位于东华村东北侧的上水洋,占地面积3300多平方米,建有一栋三层主楼和两栋两层侧楼,总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首层共有820个存放位。现场所见,楼前碧水荡漾、院内绿树苍翠,环境十分清静。据管理人员介绍,永思堂的日常管理事务有专人负责,包括卫生保洁、安全防护等,24小时不离人。目前,永思堂存放了100多个骨灰盒。

永思堂一开始便确立了只服务本村村民、公益普惠型的原则,每个骨灰盒存放位一次性收费4000元左右,对去世的五保户、特困户完全免费,对经济比较困难的村民酌情收取1000至2000元,大大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村民翁鲁民的老母亲多年前去世,骨灰盒原来寄存在潮阳区棉城一家殡仪馆,村里建成骨灰楼后,他立即把母亲的骨灰盒接回永思堂存放。他坦言,以前清明节要去祭拜,要坐近1个小时的汽车,现在骑单车不到5分钟就到了,非常方便,又节省费用。

据了解,近年来,潮南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殡葬改革,加快殡葬设施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建成投入使用的镇级骨灰楼有10个。

新闻推荐

香山中街安装护栏工程已整改完毕 华侨城回应称后续将加强管理,继续接受社会各界及媒体的监督

追踪《人行道旁装护栏市民直呼看不懂》深圳晚报讯(记者罗明)昨日,本报03版刊发《人行道旁装护栏市民直呼看不懂》一文后,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