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打赢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
采写:本报记者陈翩翩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一面古蚝墙,一道农家菜,或是一份珍贵的童年回忆,也是魂牵梦萦的游子乡愁。
每到节假日,市民、游客涌向斗门区、金湾区等珠海西部乡村,踏青、赏花,领略岭南民居特色,品尝乡间美食,其乐无穷。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珠海市各大乡村山清、水秀、景色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突破口。珠海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实施四个统筹,坚持三个精准,创新三个机制,从整体上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新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珠海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探索出一套好做法、好经验。
提高站位全面部署
珠海市高度重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站位高、部署周详,及时制定行动方案,明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总体目标,确定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时间表、路线图等。市委书记郭永航、市长姚奕生亲自部署、亲自研究、亲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别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出专门指示批示。市委、市政府先后18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和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市委书记、市长坚持每月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各级领导还分头挂点,调研督导,压实责任,扎实推进,高位示范,形成全市大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鲜明导向。
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珠海市出台了《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方案》,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个方面的任务;建立挂图作战机制,制作图表分年度推进,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等。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为了抓紧抓好这项工作,珠海市出台激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建立起机关企事业单位与乡村挂钩帮扶机制,挂钩帮扶170条行政村(涉农社区),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市统筹、区主体、镇实施、村建设的分级负责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生动局面。此外,珠海市还成立了由市人大、市政协两名副厅级领导任组长的市级督查工作组,全方位开展实地督查,防止大拆大建、破坏乡村自然风貌。
规划先行协调发展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从实际出发,防止大拆大建,破坏乡村自然风貌。”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珠海市重视统筹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农民主体的鲜明导向,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突出乡村建设特点,下大力气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整治,以扎实有力、有效的行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珠海市积极统筹规划体系,推动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实现村居规划全覆盖,基本构建纵向统筹与横向协调相结合的村居规划体系;坚持顶层与底层规划相配套,与14家全国乡村振兴顶尖实操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顾问专家指导工作,实现整治工作紧扣村庄的规划、设计和运营。同时,珠海市还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全覆盖,全面启动全市39条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发动农民、依靠农民,提升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广大农民在环境整治、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宣传发动,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同时,还通过星级家庭评选等活动,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奖,对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村给予10万元-30万元奖励,对达到“三星”以上的家庭给予1000元奖励等,奖惩分明,示范带动,整治效果明显。
精准示范打造美丽乡村样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珠海市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程中,坚持精准示范,精准整治,精准管理,整治行动取得良好效果。
珠海市积极开展“十村示范、百村建设”行动,先后在全市各类型区域精准选取18条基础条件较好、基层组织和村民民主议事协商作用发挥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的行政村(涉农社区),对标江浙等先进地区,引入高水平战略合作团队,合力打造市级样板村。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典型,在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建立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学习的良好模式,为全市各类型农村环境整治提供样板。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珠海市重视联系实际,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精准整治。珠海市先后组织农村环境大巡查,建立问题台账,靶向整治,补齐短板;抓好“四沿”(沿铁路、高速路等交通线,沿市际边界线,沿城市郊区,沿旅游景区)清理整治,复垦复绿,打造美丽风景线。在整治过程中,珠海市重点开展“厕所革命”,已完成标准化公厕改造148座;开展农业废弃物管理和综合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0%以上;突出垃圾治理,实现保洁覆盖面、生活垃圾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三个“100%”。与此同时,抓好污水处理,全市有160条行政村和涉农社区实现污水处理设施覆盖,覆盖率达94%。
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精准管理尤显重要。珠海市率先开发“乡村振兴战略综合信息动态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市17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信息动态管理的全覆盖。珠海市还积极推动数字城管下乡,村村有终端负责人、专职巡查员。自2018年9月以来,珠海市已处理巡查上报乱搭乱建类、村容环境类、设施缺损类等问题6469处,处理率达到了82.7%。全市农村地区有5300多人经常使用“城市管家”微信公众号举报案件、反映问题、参与评价等,极大地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创新机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珠海市在做好环境整治提升基础上,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指导文件,打造特色田园综合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其中,斗门莲江村正是依托整治后的良好生态环境,引进企业,租赁土地、民房,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据了解,随着产业兴旺,莲江村每年可为村集体分红85万元,为村民带来超过500万元的经济收入,村民人均年增收约3500元。
万山区海岛渔村则发挥海洋生态优势,努力提升渔村环境,打造一批渔村精品民宿酒店,带旺岛上渔民经营餐饮、住宿行业发展。外伶仃岛、东澳岛实行渔村环境全面整治以来,海岛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留住传统,留住乡愁,打造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要重视文化振兴,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深度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珠海市制订出台文化发展改革行动计划、文明乡风建设方案,在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注重对乡村文化的培育,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提升乡村旅游内涵和吸引力。
根据乡村实际结合各自文化底蕴,珠海市重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先后推动唐家湾古镇、斗门古街、北山村等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街和名村;水上婚嫁、装泥鱼等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田民歌等10项民俗入选省级保护名录。在弘扬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基础上,南门村、虾山村、网山村、南澳村等形成风格各异的“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乡村休闲文化,带旺乡村旅游发展。
乡村治理得好不好,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幸福。
珠海坚持久久为功,先后出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施“领头雁”工程,实现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与基层治理机制有机衔接、良性互动;打造村民议事协商新平台,推进“村民议事厅”建设;推进法律顾问进村居,实现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创新乡村宣传教育方式,开办乡村振兴农民讲习所等,请专家讲理论,请干部讲政策,请农民讲故事,激发干部群众新动力、新作为,干群连心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共建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珠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起步早,抓落实,实施四个统筹,坚持三个精准,创新三个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新路,效果显著。
如今,珠海乡村,天蓝、地净、水清,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明和谐;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且日渐美好。
数说
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凸显
珠海现有15个镇,170个行政村(涉农社区),涉农人口约40.5万,耕地保有量面积约50万亩,基本农田29万亩。全面部署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珠海市启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动员干部群众约35万人次、聘请专业清理人员74078人次、出动机械设备40886台次、发放宣传手册15万余本、张贴宣传画及悬挂标语1561幅。
——拆除村危旧房(棚)1866间、违章建筑及乱搭乱建设施118658平方米、露天厕所131间、废弃猪牛栏702间、违法违规商业广告及招牌20057平方米。
——清理房前屋后生产工具20019件、清理积存垃圾杂草杂物等378600立方米。
——人畜分离及家禽集中圈养整治622处、卫生改厕599户、拆旧复垦复绿20000平方米、建立竹篱笆和木栅栏16608米、修补破损道路及泥土路硬底化38596米、完善雨污分流及污水处理排放管道5776米。
——自2018年9月以来,重点巡查各村乱搭乱建及路灯类、村容环境类、污染类、设施缺损类等问题共7826处,已有6469处问题得到了处理,处理率达到了82.7%。
——开发“城市管家”微信公众服务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70条村(居)已有5300多人经常关注并使用,上报案件、反映问题,还跟进并参与处理结果的评价。
——乡村旅游兴旺。统计显示,2018年,全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52.3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
——真金白银投入。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市区两级已累计投入10.7亿元,今年在7.82亿元预算投入的基础上,再追加投入5亿元债券资金,明后两年还将投入26亿元,平均每村投入超过300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伟烽)今年的3月24日是第24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