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长超4万 人口“稳增长”背后的区域中心城市向心力
汕头释放区域中心城市向心力,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长超4万人。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去年广东省常住人口增加177万,连续四年达百万级。东翼地区新增常住人口5.55万,其中汕头新增3.03万。
与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城市近年来的人口急速增长相比,汕头市新增常住人口呈现持续稳定的态势:从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间,汕头市常住人口数量从522.02万增加至563.85万,增长41.8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超4万人。根据2018年公布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汕头已跻身“大城市”之列。
人口“稳增长”背后,是汕头持续提升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活力——2018年,汕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05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被赋予了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新使命。新增常住人口持续稳定增长,充分说明汕头市在粤东城市群中仍有较强的向心力。而近年来汕头优质教育、科研平台的打造,更是吸引了众多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涌入和融入,为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新优势和新动力。
●文/南方日报记者余丹图/杨立轩
优势1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达活跃创业创新氛围良好
日前,“中国·龙湖新经济创意活动周暨国际设计师节”开幕。潮汕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负责人岳小平致辞时表示,文创园将以拓展服务水平为目标,为广大专家学者创造交流场所,助力产业创新与升级。
岳小平是北方人,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龙湖科创中心董事长。距离2011年他第一次来到汕头,已过去近8年时间,如今岳小平携家带口在汕创业并定居。谈及与汕头“结缘”,他说是被汕头发达活跃的民营经济所吸引来的。
“汕头虽然地处"省尾国脚",但中小企业十分发达活跃,这是创业的好机会。”岳小平曾在汕头潮南拍摄内衣产业专题片,他敏锐地觉察到汕头中小企业亟待转型,需要专业的服务策划,时年25岁的岳小平决定留在汕头发展。
他租下了整栋老旧厂房,注册成立了潮汕文化创意产业园。彼时业内还没有园区、众创空间等概念,岳小平的这栋老厂房俨然已成为汕头文创行业的一小块聚集地,在小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文创氛围。“三栋楼房,2万多平方米,聚集了90多家公司。”这些数字,岳小平仍记得十分清楚。
2016年,国家“双创”之风在汕头刮起,作为特区发祥地的龙湖区,同样鼓励大众创业创新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岳小平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机会,他承接了龙湖科创中心的运营工作。
2017年10月,龙湖科创中心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如今登记注册入驻企业已达90多家,就业人员中近40%是外来人口,包括车库咖啡、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深圳精英知识产权集团、全经联汕头经济特区产业加速器等均落户于此。
从原先带着“赌一把”的心态,到目前积极为龙湖区创新创业注入新动力,岳小平觉得自己作了非常正确的选择。“汕头创新创业氛围虽不及广州深圳,但这座城市不乏创业基因。”
对此,大连人滕丽秋有着相同的看法。2002年,她随爱人移居汕头。8年前,机缘巧合下进入到信息技术行业,现担任汕头市信息服务和软件行业协会、汕头市高新企业协会、汕头市智能制造产业协会(联盟)的秘书长、汕头外语翻译协会理事,成为一名“企业保姆”。
滕丽秋坦言,一开始对汕头“没什么感觉”,但由于工作关系,滕丽秋在与企业的密切接触中不断了解这座城市,发现汕头企业具有自主性强、可塑性强、提升空间大、转型灵活的特点,并且潮汕企业家朴实真诚,勤奋好学,这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让她不自觉地爱上了这座城市。
诚如岳小平所言,汕头活跃发达的民营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落户汕头。而近年来汕头不断补齐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加强企业培育、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优化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等做法,也成为了汕头人口向心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优势2
行业发展
行业快速发展外来创业者机会多
外来人口的多少,与一个地方的发展快慢呈正向关系。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外来创业者带来了机会。
1996年,福建人王衍丰来到汕头这座陌生的城市打拼。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从事职介工作期间,他深感当时本地求职、招聘渠道单一、信息不对称等困境,一直寻求突破。
2004年,机缘巧合之下,王衍丰认识了正在创业的汕大学子韩荣奎,一拍即合下与韩荣奎、彭嵩共同走上创业道路,致力于打造一个本土化的求职招聘平台,推动汕头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如今企业发展蓬勃向上。
十几年来,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王衍丰努力适应环境,学习本地语言。他多次深入一线企事业单位,不断丰富公司的产品及服务,以期满足本地用户群体对人才的需求。一次次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活动的策划举办,为汕头吸引外来人才、潮籍人员回乡作出贡献,也让王衍丰对汕头这座城市有了越多越多的归属感。去年他更是荣获“汕头市优秀异地务工人员”荣誉称号。
与王衍丰一样来到汕头创业的,还有生于1991年的湛江人张明轩。在汕头读大学期间,张明轩曾兼职当补习班老师。这一段经历让他发现汕头教育市场发展的潜力,于是他决定毕业后留在汕头开拓市场。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张明轩仍留在补习班工作,他一边为学生补习,一边积极地积累经验、寻找资源。去年,张明轩集结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黑马教育培训机构,专职为高中生提供补习服务。
截至目前,张明轩辅导过的学生已有700多人。虽然在汕头创业仅一年,但张明轩对未来发展颇有信心,“我老家有同学从事教育工作,我也鼓励他一起来汕头发展。”
优势3
营商环境
“革命性再造”营商环境获点赞
在汕头不断提升的人口向心力背后,营商环境的“革命性再造”是一个关键环节。
营商环境是各地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近几年,营商环境和政务环境的明显改善,成为汕头掀起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吸引企业及外来人口的重要因素。比亚迪、中海信、上海电气、恒大、宝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汕头,撬动一批投资额大、拉动力强的投资项目陆续落地,为汕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浙江人符辉毅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来到汕头工作。2016年,在深圳工作多年的符辉毅被集团调任中海信汕头分公司工作,现任汕头分公司副总经理。两年多来,他见证了汕头尤其是濠江区的发展变化。
符辉毅直言,前几年进入濠江区的主干道都是坑坑洼洼,如今随着磊广路、疏港大道、安海路等主干道修缮通车,沿海观光公路东湖段的抓紧建设,广澳港二期工程的建设,与汕头连接的过海隧道的开工建设,整个濠江的交通大动脉雏形愈加明晰,这令他印象深刻。
符辉毅曾在全国多地参与过项目运营,濠江区的行政效率让他啧啧称赞。符辉毅说,濠江区仅用3个多月,就配合中海信公司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促使项目顺利落地建设。过去办理一项业务可能需要跑多个地方,如今随着濠江区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南山湾产业园区办公,企业“只进一扇门”,就能“办好所有事”。
“只要企业有任何经营和发展上的困难,政府会积极帮忙解决问题。”符辉毅告诉记者,一个地方的发展与政府的执行力有极大关系,在濠江,他能感受到领导层面想为企业办事的决心和魄力,“这才是真正为企业、为产业服务的体现。”
优势4
创新平台
优质平台吸引人才涌入融入
人才是第一资源。虽然汕头这几年的常住人口增速放缓,但人才结构日趋优化,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这一切得益于汕头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像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汕头大学·香港大学联合病毒学研究所、汕头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打造,就为汕头吸引高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汕头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系主任方强教授,便是这几年被优质教育平台吸引到汕头的一位“新汕头人”。方强曾在国外生活和工作了22年,拥有组建生命工程专业的经验。在汕大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之时,方强受邀担任系主任。
虽是因缘际会下来到汕头工作,但方强毫不吝啬地表现出对这座城市的关注与关心,微信朋友圈中,时常能看到他对汕头发展或者城市环境面貌的评价和建议。他甚至将自己微信昵称修改为“桑浦村民”(汕头大学位于桑浦山下)。
此外,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也为汕头引才留才提供了优质平台。根据汕头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汕头大学招生3352人,比上年增长17.9%;在校学生11173人,增长5.9%;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招生263人,比上年增长21.8%;在校学生479人,比上年增长121.8%。
为了留住人才,汕头扎实做好政策、服务方面的工作。2018年,汕头市委印发了《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重在扶持、重在服务的6个方面共计30条政策。与此同时,汕头由点到面构建起高质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实实在在地提升在汕人才的获得感。
■故事
“新汕头人”融入“第二个家”
“来了就是汕头人”
一个人选择来到一座城市,背后也许有着个人发展、情感需求等各方面的原因,但一个人选择留在一座城市,却一定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情感。不论是改革开放初期来汕头“下海”的开拓者,还是新一代选择来汕头工作生活的年轻人,他们对汕头未来发展都寄予厚望。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汕头故事”,对于汕头如何吸引外来人口,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85后”张斌来自河北唐山,在汕头工作生活已有3年多的时间。大学毕业后,他曾留在广州一家国企工作,从事通讯设计,但越涨越高的房价让他逐渐“吃不消”。碰巧身为汕头人的女朋友提出要回汕工作,张斌到汕头“考察”后,发现这是一座十分宜居的城市,便与女朋友一起来到了汕头。
但张斌坦言,最初在汕头找工作时也碰过壁,“那时候互联网企业还未兴起,因此求职的选择比较少。”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汕头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科技人员的选择更多。张斌目前是汕头市同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软件开发程序员,他告诉记者,同行科技目前在业内规模较大,工作氛围不错,而且工资待遇也比较高,减少了许多工作压力。
如何才能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张斌认为,外地人更看重城市的软硬件建设。他希望汕头政府能够在城市面貌上再加把劲,尤其是三年后将迎来亚青会这场盛大活动,更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虽然汕头还是很多不足之处,但我非常热爱这座城市。”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让王衍丰意识到,薪资待遇水平是限制了外来人口来汕工作的巨大短板,他认为,唯有打破薪资堡垒,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来汕头谋求发展。“希望汕头能尽快补齐各种短板,期待汕头发展得更好。”
在方强看来,虽然发展与珠三角有一定差距,但汕头作为后发城市,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认为,在“引进来”与“自己干”方面,汕头要注重两者之间的平衡,引进优秀项目和人才要结合本土人才的培育,在一些项目布局上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目光,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水到才能渠成。
符辉毅则希望汕头未来能与一线城市错位竞争,利用汕头的文化、美食和宜居宜业的环境优势,吸纳更多优秀的外来人才留在汕头,“我期待汕头也能和深圳一样发出这样的口号:来了就是汕头人。”
新闻推荐
外马三小的邱岫奕获得第一名。本报讯3月30日至31日,第四届广东省青少年体育嘉年华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体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