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有趣的“先秦潮汕” 《先秦潮汕研究》出版揭秘有趣史迹
▲潮籍学者李宏新(新媒体配图)
文/羊城晚报记者 王漫琪
最近,一本史学文化领域的新作《先秦潮汕研究》正式出版发行,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不俗反响。该书系统介绍和探讨了秦代之前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的自然面貌和社会面貌,综合展现了丰富的史前潮汕历史和文化,填补了潮学研究一项空白。
从考古材料中 发现“新世界”
由潮籍学者李宏新著作的这部《先秦潮汕研究》,全书篇幅40多万字,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根据书中介绍,粤东潮汕地区的史前研究、考古工作开展得比较早。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考古学诞生,数年后粤东的史前遗存便引起关注,遂陆续吸引到意大利、美国、英国以及中国的专家们深入实地调研,而国学巨擘饶宗颐先生则于上世纪40年代刊出《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是为较早的潮汕考古学专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以及北京等地的考古专家们多次深入潮汕,并有了更多重要发现。以1960年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例,潮汕三市总量达到93处,其中,按现在的三市市域论,最多的揭阳市达到61处,最少的潮州市也有7处;按传统区域论,则“潮普惠”较为丰实,仅潮阳便达25处,这还仅仅是60年前的核查统计数据。作者认为,尽管考古发现本身具有偶然性,遗存数量的多寡仅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社会发展状态,不过,迄今发现的潮汕史前遗存,无论是数量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在岭南乃至华南颇为突出。
在此基础上,《先秦潮汕研究》结合自然科研成果、原始文献等学术材料等,夯实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看法,也推出不少新观点,比如:从7000年前潮汕古居民的食材中,考证究竟有没有“最早驯养的牛”,从一把陶壶发现可能由本土衍生的“鸡”图腾文化、文化陶符;从最早的“庙堂”礼乐器,到“潮汕最古老竹木建筑”、“广东最古老的量器”等信息,透视潮汕原始农业、工业和商品流通情况等等,读之言之有物,生动有趣。
获多位专家首肯 推为潮学力作
该书一经推出,便引起较大的反响。国际潮团“潮学研究会”学委会主任林伦伦教授认为:“数千年前的潮汕不仅曾较长期突出于岭东,文化辐射更达海外(饶宗颐先生毕生对此深为重视),类似这些,该书都有学术梳理及创新看法,其材料丰富,辨析精细,探讨深入,堪称潮学力作,而作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也十分可取。”
广东潮学研究院原院长黄挺教授认为:“该专著具有厚重的学术分量。其提出的众多创新观点,大抵都是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广东粤东文物考古工作站站长何卫毛认为:“它既是先秦史事综述,也是对粤东考古成果的系统性爬梳,它推出的诸多新看法,可能会促使更多领域的研究者重新审视潮汕、岭南早期文化问题。而视野高远的饶宗颐先生一直对粤东寄予重望,我们有理由怀疑,潮汕文化底层积淀以及主要形成的时间、也许会早于目前的普遍认识,而诸多遗存体现出来的细微迹象,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
记者了解到,独立学者李宏新现任广东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汕头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汕头市政协文史委特约研究员等,曾获得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2016年度“广东优秀民间文艺家”等诸多奖项和称号,其作品《潮汕华侨史》(著)、《潮汕史稿》(主编)在海内外均有不错的影响,并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列为相关课程必读参考书,为潮汕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弘扬等做出贡献。
本版制图/潘刚
新闻推荐
无人机试验直播“包衣”稻种 潮阳西胪上演“春播秀”,人工、插秧机、无人机齐登场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摄影报道)当前正值春耕农忙时节。5日,春雨绵绵,一场人工+黑科技的“春播秀”在潮阳区西胪镇泉塘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