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贝类养殖与育种专家、汕头大学教授郑怀平:在海洋里“掘金”的教书匠
→郑怀平在汕大一直致力于“南澳金贝”培育和养殖推广工作,鲜有周末和节假日。
人物简介
郑怀平
汕头大学教授,我国贝类养殖与育种专家,汕头大学优秀人才、广东省和汕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站站长。长期从事海洋贝类养殖与育种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主持科研项目20项,主持和参与培育国家级水产新品种3个、授权专利6件、完成省科技成果鉴定1项、荣获国家海洋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专利优秀奖1项、市专利奖金奖1项、市优秀专利发明人奖1项、潮汕星河国瑞科技奖1项。积极将科研成果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新品种进行养殖推广,累计推广逾10万亩、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带动3万多名渔农民致富,促进了我国南方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
一套简易的功夫茶具,堆满书籍材料的书柜和办公桌———汕头大学科技楼510室,是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郑怀平教授日常的办公场所。13平米大小的空间,他在这里备课、批改作业、申报项目……在这里他写下了“南澳金贝”育种的创新理论,拿下了国家新品种认证,与此同时还为当地养殖户带来了创收。
11年过去了,郑怀平依旧在科研路上前行,在他看来,“科研工作就好比无底洞,越深入钻研越发现自己的不足”;给养殖户们带来转产致富的机会,给社会造福,“这就是做科研的动力”。
结缘历程
第一次考察便发现贝类中的“金子”
见到郑怀平时,他刚从重庆出差回到学校,此行参加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郑怀平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汕头综合试验站站长。他告诉记者,汕头综合试验站对粤东地区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将汕大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免费提供给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而且还要将国内外同行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到汕头进行示范养殖、技术培训等,服务于粤东贝类养殖产业的发展。
2008年初,刚被引进到汕头大学的郑怀平教授还没来得及整顿休息,便匆忙前往南澳岛现场考察华贵栉孔扇贝养殖情况。
在南澳岛有广东省首个海洋科学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临海实验站,来自汕头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的一群教授与研究生长期扎根于此,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投身研究南澳的海洋生物养殖产业。
提及与“南澳金贝”结缘的历程,郑怀平说:“刚开始去现场考察的时候,在一堆扇贝里看到了几个颜色比较亮眼的扇贝。”金黄色外壳,吸引了他的注意,好奇心驱使下,他在现场打开了扇贝,由外到内的金黄色让郑怀平感叹不已,“好像金子般”。
郑怀平找出几个同类型的样本带回了实验室,经过初期研究,他决定把这个金黄色的扇贝品种当做自己在汕头的首个科研项目,到现在已超过11年了。
创造就业
“南澳金贝”带来年产值十多亿元
“南澳金贝”是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新品种的简称,它源自于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华贵栉孔扇贝。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有人工养殖华贵栉孔扇贝的记录。
郑怀平介绍,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扇贝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产业严重滑坡,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高产、高值、抗逆的新品种。2008年春开始,郑怀平带领科研团队采用家系选育和群体选育相结合的方法,以纯化金黄色外观色泽、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为目标,开展华贵栉孔扇贝良种培育工作。
2010年1月,团队的第一个国家发明专利“富含天然类胡萝卜素的华贵栉孔扇贝金黄色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得到授权;2012年5月,团队的第一个省级科研成果“华贵栉孔扇贝培育技术研究及应用”被广东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成果;2015年3月,团队的第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南澳金贝”也被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列为2015年推广品种。通过与养殖户、养殖企业、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培训和服务,“南澳金贝”已在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沿海地区广泛养殖。目前我国南方养殖的华贵栉孔扇贝中80%以上为“南澳金贝”。
“‘南澳金贝’具有感官品质高、营养价值高、养殖效益高、抗逆性强等四大优点。一经育成就广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郑怀平介绍。目前一年的养殖面积维持在6万至7万亩,平均一亩年收成为1.5吨左右,年产值维持十多亿元。此外,“南澳金贝”每年可在苗种繁育、养殖管理、收获、销售等环节为社会提供3万个左右临时就业机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015年5月,科研团队还抓住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南澳金贝”刚育成不久,就被婆罗洲扇贝公司引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养殖,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新品种,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
知难而上
研发新品种过程波折越多成果越多
新品种的研发,考验的是团队的钻研和突破精神。郑怀平坦言,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郑怀平还记得,刚开始尝试繁殖的时候便遇上了对单个扇贝进行催产的难题。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是日照催产方法对扇贝进行催产,但这种方法不但受到气候的影响,而且耗时长,非常不利于扇贝育种工作的开展。如何打破这个瓶颈,让科研工作得以继续?经查阅文献和多次试验,郑怀平带领团队终于探索了一种人工化学诱导催产的方法,解决了这个单个个体催产的难题,很快就建立了大量的扇贝家系,为“南澳金贝”的选育成功奠定了基础。
2010年春天,在准备培育第三代金贝过程中,郑怀平发现大量扇贝莫名死亡。眼见即将培育成功,却出现这种情况,这对郑怀平及团队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打击。
经过一番调查,郑怀平发现,“可能是南澳发生了赤潮导致金贝死亡。”好在培育的金贝中,还有一小部分存活了下来,支撑起了后续科研工作的展开。
每一次出现突发“灾难”,对于郑怀平及团队来说,既是不幸也是科研过程中的机遇。“当突发情况出现时,幸存下来的金贝让我们得以有机会调研出事故的原因。”
2010年之后,郑怀平带的学生越来越多,慢慢开始南澳、汕大两头跑的生活。“最初的两三年,周二到周五一般在学校,周五下午就要到南澳去。”在汕大已经11年了,他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
“现在仍然没有节假日。有时甚至大年三十,我仍在办公室。这两年初一、初二不来了,但初三基本上都要过来”。“每天正常晚上11点回家,早上有早有迟,不过8点左右就到了”,对于这样的生活模式,他经常自嘲说,“我们就是干这行的,就是个匠人,培育优良品种,为养殖户服务好,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谁能想象得到,作为海洋贝类的科研专家,郑怀平早期的专业是畜牧。而从1995年开始,郑怀平才与海洋贝类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1998年,他在厦门大学攻读海洋生物学硕士学位,从事海洋螺类的人工育苗研究。2001年-2007年,他在中科院海洋所攻读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海湾扇贝的育种研究。
郑怀平表示,汕头大学地处沿海,具有从事开展贝类养殖与育种研究的良好条件。这里成为了郑怀平工作的新起点,他在南澳海域里也寻找到了事业的“金子”。郑怀平表示将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不断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精雕细琢。
统筹:李春花方军
采写:南都记者郑雨楠
同题问答
持之以恒是工匠精神最佳诠释
南都: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郑怀平: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
工匠,一个工一个匠。我们过去也被人称为教书匠。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工作,精雕细琢扎扎实实把一个领域的工作做好,并且认真地做下去,持之以恒。这便是工匠精神的最佳诠释。
南都:如何让工匠精神回归?
郑怀平:老一辈要以身作则,对年轻一辈有表率的作用,树立专业精神。
新闻推荐
很多人到南澳游玩,都是沿着海岸线一路寻觅海景,很少会钻进边上的村子里溜达,因此也就错过了南澳青山环绕的另一面。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