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汕头好故事 传播特区好声音 汕头代表团“媒体开放日”吸引 10多家央媒省媒聚焦
本报广州电(记者张明纯 黄鸿华)昨日汕头魅力尽显。昨天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汕头代表团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10多家中央、省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到场采访,倾听“汕头好故事”,传播“特区好声音”。
“长枪短炮”聚焦下,汕头代表团团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方利旭,汕头代表团副团长、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剑戈就媒体关注的问题一一回应、娓娓道来,谈问题,不回避不遮掩,直击要害;话未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明确,赢得了现场记者们的一致点赞。
会议开始前,汕头厅的记者席就已被各路媒体记者占领,大家早早抢占有利地形,有的开始调试摄像机,有的忙着准备录音笔。在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告一段落后,会议主持人方利旭把提问主动权交到记者手中,记者们纷纷举手,争夺提问机会。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汕头将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什么角色,在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上有什么思路举措?”南方日报记者率先提问。
方利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视察广东时明确提出要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汕头干部群众闻之无不欢欣鼓舞,倍感振奋。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指出,要强化汕头发展能级,赋予部分省级管理权限,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汕头发展的关心支持,为汕头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汕头将牢牢把握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这一战略定位,全面贯彻落实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部署,在全省沿海经济带主战场上奋勇争先、勇立潮头。
方利旭介绍,去年以来,汕头按照市委六次全会确定的“三四四”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形成了谋划建设江湾新区、华侨试验区、自贸区、国家高新区“四大平台”的构想。同时,在体制机制规则上对接大湾区,在人流物流技术上紧密依靠大湾区,在整个城市发展态势上融入大湾区,全面提升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水平,助力汕头各项事业做强做大。希望通过未来几年的努力,使汕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0万人,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在校大学生突破5万人,全面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区域科创、教育、医疗、文化的中心地位。
“我们注意到,自去年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以来,练江流域(汕头段)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请问汕头采取了什么举措?园区外印染企业已全面依法关停,如何确保企业在停产至搬迁入园期间平稳过渡?”中新社记者则就练江整治问题发问。
郑剑戈表示,去年以来,汕头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整改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推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练江干流水质持续好转。在具体举措上,郑剑戈介绍,一是各级领导下沉到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的最前线,制订“一河一策一专班”工作机制。二是全力攻坚生活垃圾发电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印染园区这三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难啃的“骨头”,目前潮南和潮阳两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先后建成并实现满负荷运行;10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的一期已建成使用,二期将于6月底前基本完成;潮南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将于今年6月底前基本建成,潮阳区纺织印染中心将于明年6月建成,177家印染企业将全部入园生产。三是坚持科学系统治理打持久战,练江流域工业污水排放量明显减少,干流和各支流沿岸环境持续改观。
就印染企业在停产至入园期间平稳过渡的问题,郑剑戈表示,汕头已分别制定出台了服务外包运输补助工作意见、金融支持工作意见、技术改造补助工作意见和职工就业帮扶工作意见,确保企业经营不断、平稳过渡,鼓励企业转型升级。
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就汕头在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建设省实验室取得的成效进行提问。
方利旭介绍,去年以来,汕头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明确了制约汕头发展的“三大短板”,其中最突出的短板就是科创能力不足。去年,化学与精细化工省实验室在汕头正式挂牌运作,建立起以科研为根本、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以课题为主导的体制机制,目前已引进9个院士团队和22家高校、科研院所,全力打造粤东产业发展的开放性互动型重大创新平台。
方利旭表示,汕头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构筑高水平的区域科创中心。积极对接落实省建设重大科技合作平台的部署,以新理念、新模式、新化工、新产业为目标,把省实验室打造成为汕头创新发展的新名片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在先进化学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把国家高新区打造成区域创新策源地,全面助推汕头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孙建宏引领宗教界人士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于日常讲经说法和证道之中,引领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平等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