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键词”串起汕头2019重点工作任务 “落实发展年” 汕头打算这样干
汕头提出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
生态环境是汕头未来发展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汕头不断夯基础、补短板、强弱项,一大批事关当前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加速推进,一些制约汕头发展的短板正在逐步补齐。汕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了补齐“三大短板”、突出“四个重点”、打造“四大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也为汕头发展指明方向。
但当前,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汕头把2019年定为“落实发展年”,将按照既定的发展蓝图和施工路线,一步一步实干,一件一件落实。
那么,新的一年,汕头打算怎样干?通过梳理今年汕头工作报告,记者发现,“改革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等关键词串起了汕头2019年的工作重点任务,也为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键词1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过去一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汕头改革开放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中央明确要求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赋予了汕头新的更高的战略定位和要求。
汕头不辱使命,在过去一年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多策划战略性改革,推进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机构改革为抓手,主动对接省赋予汕头行使的部分省级管理权限,协同推进18项重大改革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新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汕头的“落实发展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汕头具体要如何干?报告指出,汕头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特区再出发。
要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落实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建立规范阳光执法体系;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创的法治化制度环境。加强经常性、规范化政企沟通,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同时,要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形成职责明确、运行高效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和汕特联社重组发展;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投资促进工作机制和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开放机制。
其次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在跨境贸易、投融资、财税政策、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创新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与自由贸易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出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引导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发挥南澳国家对台交流基地作用,加强对台交流与对台贸易工作。
关键词2
“承湾启西、北联腹地”
“粤港澳大湾区”在报告中主要出现2次,第一次出现在“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提出汕头要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在跨境贸易、投融资、财税政策、金融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创新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与自由贸易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第二次出现在交通“补短板”方面。报告提出,汕头要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提升汕头与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推进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以厦深联络线通车为契机,增强以汕头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广澳港区综合货运枢纽为核心的铁路、港口枢纽功能集成,推进汕潮揭区域综合交通共享互通,全力构建“承湾启西、北联腹地”的全国性枢纽节点。
“承湾启西、北联腹地”是报告中的新词,即指对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起承上启下交通节点枢纽作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开启通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交通大通道,往北拓展联通梅州、江西等内陆地区腹地。
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汕头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学习上海、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等地先进经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设立自贸区,加快打造新一轮改革开放新平台。
关键词3
以功能区为引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制定专门配套政策,支持汕头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好华侨试验区、江湾新区等城市发展新平台。
汕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汕头要围绕现代化沿海经济带“串珠成链”空间布局,全面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战略,强化中心城区城市服务功能,统筹推进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南部大建设、北部大提升,拉开大城市发展架构。
其中,江湾新区要进入实质性规划建设。实施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编制江湾新区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围绕构建“一带、两协同、三圈层、四组团”空间结构,着力打造生态型科技新区。
华侨试验区要着力建设集经济、文化、教育、人才、金融于一体的高端示范区。一方面要精准对接华侨华人资源,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侨梦苑”和“中欧区域政策合作试点地区”等政策优势,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华侨华人金融集聚区,筹建华侨证券公司;其次要高水平规划建设大学园区,打造国家级孵化器基地和建设华侨大数据中心。
自贸试验区要依托保税区、广澳港区加快申报工作。保税区要深入实施区港联动、港城融合,逐步将珠池港区的国际物流业务转移至广澳港区,推进广澳物流园、粤电LNG接收站等一批临港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现代化临港产业,做大做优临港经济。
国家高新区要加快编制总体发展规划,推进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科学布局“科学园+孵化园+产业园+配套区”功能,建设集科研、教育、孵化、创新创业、特色小镇为一体的粤东科学城。
关键词4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三线一单”
过去一年,汕头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一方面全面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整改要求,持续开展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活动,使得练江整治实现重大转折,练江干流各项污染物指标持续下降,沿岸环境持续改观;另一方面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积极开展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逐步实现城乡“堤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
新的一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依然是汕头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三线一单”是出现在报告中“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板块的新词,指代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报告中提出要编制实施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报告提出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重点管护好牛田洋红树林景观带。加快平屿西国家级海洋牧场、青澳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建设,推进汕头内海湾整治修复,守护好沿海美丽自然生态。
在今年汕头“两会”上,汕头市政协委员林澄辉也提出了“厚植绿色发展优势,推动江湾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认为,江湾新区拥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经营道路。积极引进大型农业集团公司,成立大规模的联合经营主体,实现农田向农业生产车间转变,传统农民向创业农民、产业农民转变。
林澄辉提出,要在制度上大胆创新,破解体制机制束缚,释放发展活力。例如,推行水权交易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让区域内各污染源之间通过市场运作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污量、保护环境的目的;推行生态补偿、循环补贴、低碳补助等绿色财税制度;创新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担责和区域政府差异化政绩考核制度。
考虑到江湾新区大部分为纯农地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诸多元素。比如关埠镇下底村,多年前就入选省十大最美古村落名单,且拥有历史悠久的黄武贤提督府。但受制于思想观念滞后、交通条件不便、资金人才缺乏等主客观因素,乡村旅游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因此,林澄辉认为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以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为切入点,把江湾新区打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地。未来在全面推进建设的过程中,要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旅游元素,充分利用小北山脉、河溪湿地、红树林等生态资源,打造具有潮汕文化特色的旅游休闲区。
关键词5
构筑区域医疗高地“十百千工程”
“十百千工程”指打造十所业内公认、群众信赖的高水平医院,百个在国内叫得响、有影响力的重点学科,千名中高端医学人才队伍。报道中指出,汕头大力提升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虹吸力和辐射力。其中医疗领域要着力构筑区域医疗高地,实施构建区域医疗高地“十百千工程”。
具体包括支持汕大第一附属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加快第一附属医院、澄海区人民医院、潮阳区中医院、潮南区人民医院异地新建和国瑞医院、宜华医院建设,力争新增2家三甲医院;逐级打造百个临床重点专科,努力申报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争取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国家医学创新平台落户汕头;分批次培养引进千名高端医学人才。
构筑区域医疗高地的目标同时也离不开基层医疗能力建设,报告中提到要加大力度推动区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和乡镇卫生院升级改造,建成一批村卫生站;加强以市中心医院、汕大第一附属医院等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建设,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为每万名城乡居民配备3名合格全科医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镇松)昨天,第六届潮汕围棋擂台赛移师汕头市再战两场,此前成功阻击潮州队连胜势头的汕头队棋手林泽翔再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