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吟诵《岳阳楼记》,惊艳! 汕头学子蔡子涵在山东济南“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现场精彩献演,获得青少年组“十佳吟诵传习人”称号

汕头日报 2019-01-23 07:58

□ 本报记者 杨舒佳 实习生 肖玫 文/摄

吟诵是汉语诗文的传统通读和创作方法,作为国学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式微和回流。潮语古文吟诵历经数代传习流传至今,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这种吟诵调鲜为人知。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的“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现场展演上,来自龙湖实验中学的吟诵传习人蔡子涵带着她的个人作品《岳阳楼记》,向与会专家、嘉宾展示了潮汕方言吟诵的独特魅力,赢得评委和嘉宾的一致认可,获得本届大会青少年组“十佳吟诵传习人”称号,蔡子涵的指导老师李楠也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偶然结缘 寻根溯源

近日,记者来到龙湖实验中学采访时,学校风吟社的同学们正在排练着新年致辞。他们收到了中国孔子网的邀请,录制一个新年致辞的视频向全球华人拜年。风吟社的成员是潮汕吟诵爱好者,社团指导老师李楠带着同学们慷慨激昂吟道:“会桃李之芳园,享天伦之乐事。”于他们而言,吟诵是庄重的、有荣誉感的。

李楠告诉记者,与吟诵结缘是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课堂上一名学生“特别”的古文读法引起了他的注意。“听起来既不像朗读,也不似潮剧的唱法,调子跟平常教学的很不一样。”李楠说。湖南师大文学系出身的李楠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开始追踪溯源,学生说,这种吟诵方式是奶奶所教,而奶奶则是向揭阳当地的老先生学的。为了拼凑出潮音吟诵的样貌来,李楠几番前往揭阳的学堂,拜访老先生的几代后人,遗憾的是,学堂早已荒废,老先生的后人也只听过长辈提及而已。

李楠借助汕头图书馆资料和一些学者的说法,用了五年的时间潜心钻研,才终于揪出一条线索。据李楠介绍,潮语古文吟诵发源于清代桐城派,此后在潮汕地区传播,因资料稀缺,几年研究下来,潮汕吟诵发源于何时何地的问题,李楠也得不到确切的答案。但他自愿成为潮音吟诵的传承人习人,以在校园里传授的方式为潮语吟诵出力。

成立社团 传承吟诵

2017年,李楠在学校成立了社团风吟社,将志同道合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每周三下午的社团时间于校内怡心亭一起吟诵。李楠还自编了《风吟集》,学生人手一本,作为社内的课本,集纳了学生奶奶所提供的篇目,如《岳阳楼记》、《归去来兮辞》等。

吟诵正好打开了爱文学、爱传统学生的大门,他们从基本调开始,学习桐城派的“因声求气”和“有格有律”,对于不同的文体诗篇,用不同的方法吟诵。有时候吟诵的信息比标点符号更丰富:哪个字该读高,哪个字该读低,以致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谈及此次参加“2018中华经典吟诵大会”,李楠告诉记者,“广东调”参赛作品有200余组,潮音仅有一队。而潮音吟诵调对于组委会来说,是视野外之风景,他们闻所未闻,无疑是又惊又喜。

在大会获得肯定的蔡子涵也是体会深刻,“大会集纳了全国各地的吟诵爱好者,不同地方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南北风格迥异。北方选手豪迈激昂,气场十足,而南方选手则显得婉约、细水流长。”蔡子涵说。

有带队老师在看完展示后告诉李楠,虽然自己听不懂潮汕话,但能从语言中感受到画面,知道是在形容水势浩大——正是《岳阳楼记》里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部分,这足以证明吟诵的魅力和震撼力。

潮音珍稀 不可或缺

蔡子涵选择《岳阳楼记》,一方面是因为是名篇容易被评委、观众理解,另一方面是此篇是她在风吟社接触吟诵的开始,也是《风吟集》里她最喜欢的一篇。吟诵代表着创作者的从创作状态、诗文乐声、读书声,到吟诵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气息的掌握,一直以来老师也是从这方面入手指导,才能打通学生对通篇内容的掌握。蔡子涵向记者举例说明:“在古文里,一些生僻字的潮汕音也很难发,读得准需要一个过程。从初赛到展演,也是不断"纠"字的过程。”如“薄暮冥冥”的“薄”,寻常用潮汕话发音应是“薄”音,表示厚度;而在这里应为“博”,表示迫近。

潮音调是珍稀调类,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凭我一己之力,能做的还是太少。”李楠说。李楠希望从学校社团开始,慢慢让更多的人了解潮语吟诵这一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李楠说,潮语吟诵是“残缺的不可或缺”部分,需要认识到其价值,尤其对现代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吟诵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风吟社内成员曾宪力和蔡子涵都表示,吟诵对古文背诵的益处多多,会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记忆古文。

新闻推荐

加装电梯有望不再“难产” 市政协督办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重点提案得到市政府采纳, 列入今年汕头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方便老年人出行。核心提示“上不来也下不去”、“望楼却步”是不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