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读时光 浅议李佳怡散文《读水》
刘亚明
无意在《文艺报》读到了李佳怡散文《读水》,辽宁桓仁便在文字中有了她的仙踪。对于古老与秀美的追溯,写作无疑是最好的记录方式之一。
1
桓仁之美,凝存于水。
江山如此多娇。每一地域当有属于自己的一方美丽,而就这些美丽而言,也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乃至无法复制的。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也能折射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道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桓仁,以一滴水的状态,一路前行,一路积淀,带着灵秀与厚重,向我们走来。然而,李佳怡的《读水》并没有“大而全”,而是从细微之处入手,写出了桓仁的前世今生。
一直在辽宁省城工作的李佳怡,很少来桓仁,也不曾为桓仁写过文字。那么,这年仲秋,来到了桓仁,看到了桓仁美丽的山水,不能不为之所动。正文起笔的一句:“北方有佳地”,立刻让我们屏住了呼吸,禁不住细细咀嚼如此简约文字的妙义。阅读李佳怡的这篇散文,仿佛面对的就是一幅幅画:“此时枫叶红的醒目,繁华又铺张,山边沟壑里堆满了深浅不一的颜色,鹅黄、墨绿,还有由黄而红的渐变,时刻惊艳着我的双眼。”即便这样,李佳怡还是将笔锋一转:“而我独念桓仁的水。”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忙碌生活,生活裹挟着每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行进。读得出,李佳怡立意不俗、起笔不凡,这样着墨,实则放低了写作的身段,突出了自己的一份生活、一次独特的感受。倾诉是写作者固有的一种本领,有时就像杯子里的水满了要漾出来一样自然。李佳怡由“水”而生出的感慨,溢出的情感远远超出了“水”的本身,不着痕迹地为下文留下了漂亮的伏笔。
2
散文家说,自由的品格,是散文最为醒目的标签。
更何况,散文比较其他文体,还有很多让人们喜爱、接近的理由。李佳怡把现实的桓仁看似不经意地在时光中拉伸,游刃有余,力图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最精粹的内容,以水映照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即是一种浓缩,一种无法抵御的美。现在,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每天作者在大量地写,读者也在大量地读,各自都构成了颇为巨大的群体,形成了史无前例、门类各异、纵横交错的创作奇景。尽管如此,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使得散文作品数量质量更上一畴,仍然是散文写作者必须一以贯之思考的问题。
李佳怡用一种时光与目光的逆向,舒缓而清晰地构建了文本阅读的基本框架。“在桓仁遇到的第一滴水,在地下。”李佳怡在宽阔的叙事空间,自由驰骋,由此打开了一滴水的“宽度”和“广度”。与其说,这是一次地域性游览,倒不如说是一次文化的追溯。文中首先提及了桓仁的望天洞,由浅入深地挖掘桓仁文化的根蒂。“按字面理解,望天洞里应该没有水。然深入洞中不久,我便与水相遇,这多少让我有些措手不及。从岩石缝隙里滴出的水,湿洇洇的一片,斑斑驳驳,微弱而毫无存在感。我见到了水最无力的一面,仿佛是胜利,宛若成了叹息。”水本来是无拘无束的,它的肆意流淌、它的润土无声,沿着李佳怡的文字把散文的自由发挥到了极致,那些饱蘸情感的叙述,充满哲思和力量,尤其对钟乳石的描述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钟乳石也是水孕育出的结晶,一毫米的钟乳石要几万年的时间方能形成。泪珠般的一滴水,沿着一个方向滴落长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里面的沉积物才会落地生根,缓慢长大。这是水的力量,以柔弱之躯擎起万物,为连接伤口而拱起脊背,为捏合破碎而彻夜低泣,为创造壮美而身临断崖……
生活经历、内心感受和现实所见,都可以成为散文写作灵感的丰富泉源。我们每个读者的各自生活和他所读到的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有时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但上述,喀斯特地貌被被李佳怡诗化的语言一再凝炼归结,便有了新的含义,读者也与之达成共识,相信在每个读者内心都会平添一丝浓重。
3
一篇散文,总是要聚焦于某一种具体的生活形态。
当然,李佳怡以散文的形式,撷取的还只是桓仁的一个个局部和侧面。但她的感受和思考,一直在升华,体现着桓仁的全面与整体。一句“仰望一条河,内心总是起伏的”,倏然间便完成了从一滴水,到钟乳石的水,再到一条河的过渡。这样文字的有序推进,袒露给读者的除了时光,还是时光。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都是支离破碎的,但经由作家之笔所成文章,往往都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生活。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无疑最能直接孕育感悟。此时,相信李佳怡记录的不仅于此,而是“大地上的事物在消失又在轮回,朝代更替,子嗣延绵,河流日复一日灌溉着稻田,地里一茬茬的庄稼告诉我,现如今这里的一切如此稳固、安居。”“我惊讶于这里所有的风光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等等,这些经由文字将所感所思记录下来,要远胜过口头的表达,也是光影技术不能比拟的,需要你潜下心来默默地读、静静地玩味。李佳怡这样的地域情结,如同一次初恋到热恋的过程,形成了一次对桓仁生活的广角扫描。而那种并非过客的强烈主体意识,也让这篇散文拥有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被注入了一种向着辽阔广袤扩展的蕴涵。
生活在此处,生活也在别处。当然,李佳怡对于水的多种存在形式,进行了精彩的文字表述。我倒觉得,分明也是在描述着生活。桓仁水资源丰富、位居辽宁之首、水能利用率全国领先,这些构成了桓仁得天独厚的风貌。不仅如此,一位有责任感、使命感或有良知的作家,更需要表现的是岁月更迭、人民安康。“大地上的事物在消失又在轮回,朝代更替,子嗣延绵,河流日复一日灌溉着稻田,地里一茬茬的庄稼告诉我,现如今这里的一切如此稳固、安居。”李佳怡又一次通过“水”,诠释大自然和社会、生命的规律。而“水通过地表水蒸发升到空中,再以雨雪的形式落下,以永不停歇的姿态循环着?”这又与生活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和时光的周而复始,何其相似乃尔!
4
一行行文字可以是汩汩流淌的岁月之河,也可以是有形有色的时光走廊!
李佳怡用文字将水的存在形式固定下来,定格成桓仁独特而深沉的剪影。一段段文字截取水的每一份精彩,释放出桓仁人心底的自豪感。凝望时光之河,与桓仁秀美山川深情对望,李佳怡笔下的五女山青山如黛,回龙湖碧水盈盈,桓仁人的幸福,离不开这山水之间沃土上的拼搏。绿水青山在桓仁大地上流淌出真金白银,流淌出丰硕壮美和期冀:
“九百里浑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桓仁。”就在这浑江水系之上,历史曾经诞生了高句丽和建州女真两个伟大的民族,原来文明与水有关……在不久的未来,辽宁14个城市里,除本溪和丹东外,都将饮用浑江之水。桓仁是当之无愧的“辽宁水塔”。
当我们与历史相逢,在岁月的书页里认真地找寻到桓仁的旧貌新颜。你会发现,时光真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挥舞着魔法棒演绎新与旧的变奏曲。回望桓仁的脚步,那里的人们印刻在大地上的每一足迹都是那么的坚实有力。这样千山万壑之间流淌出来的涓涓细流,汇成桓仁各业发展的滔滔大河!桓仁从过去默默无闻之地,如今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发展热土!有人盛赞,优秀的作品,总是能够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我们“心中所有而口中所无”的东西,包括那些可以朦胧地意识到但难以清晰地辨认的东西。以此类推,我们从李佳怡的文字中,隐约地触摸到了自己的灵魂和脉搏。
由此,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李佳怡有意无意地通过这篇散文在为桓仁“代言”。李佳怡说,“水是柔弱而娇贵的,它无力拒绝肮脏。生态已成为这座北国小城最为显著的优势。无论混浊还是透明,水都是人类苦难的兄妹,在无始无终的时空里,每一个生命都像一滴水那样路过土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年来桓仁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岁月如歌,辉煌永存,在浓墨重彩间,每个人都会珍藏一段难忘的回忆,更寄托一份由衷的祝福。
李佳怡以其深厚的散文写作基础,以其对桓仁的家园感和对桓仁不老时光的祝福,对接了生活的纷纭变换,唤起了读者心中最广泛的共鸣!
5
也许,我们有必要给予李佳怡的散文更多关注。感悟可以引领生活,思索能够收获回声。针对某些题材,写作者的平静、超脱甚至狂热,造成某种亲近感,也许更能烛照被写作对象内在的本质。李佳怡的这篇散文,延续了散文的这种思考,印证了散文文体所拥有的力量。作为精神的外在对应物,散文从来不挑选特别的描摹对象,有的散文从内容到写法都并不新鲜,但读后仍然让人慨叹不已,根由就在于它所展现的是对生命中最美时光的考量。李佳怡以其深厚的散文写作功底,达到了写作预期。这一点,正是散文等文学创作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基本动因。
从本质上说,一滴水、一段记忆、一些景致都只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重现和轮回!但每一次付诸文字,就是一次复写,仍会有其存在价值。李佳怡的这篇散文将源于生命的个体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文章中悄然烙上了自己的印记,同时也把散文与世界的联系尽可能地向我们敞开,有效地避开了地域的局限,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这个世界。
新闻推荐
绿满鮀城,百姓“出门即公园” 中心城区改造提升10多处平台绿地,添绿打造“园林精品”
儿童公园崇文公园杏花公园诚信主题公园家门口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家门口公园成为市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