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修复开馆 揭开一段不见硝烟却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
重修后的旧址再现当年商铺的情形。
重修后的汕头红色交通站。
深圳特区报汕头1月8日电(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杨华东 文/图)2019年新年伊始,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海平路97号的“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修复落成,并开设陈列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处被汕头市民以及学术界称为“红色交通站”的地方,在上世纪30年代初曾秘密护送过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领导同志在内的200多位革命先驱经过潮汕安全进入中央苏区,与此同时还运输了大量红色根据地迫切需要的物资,以及筹措押送资金款项和传递情报信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汕头市委书记方利旭在参观陈列馆时表示,要把陈列馆建设成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导市民传承红色基因,奋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
护送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人前往中央苏区
在重修后的“红色交通站”,汕头市金平区文化馆馆长张如强向记者介绍了这里曾经发生的不见硝烟但却惊心动魄的历史,以及当地政府修缮红色交通站旧址并开设陈列馆的相关情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保持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联络,中共中央交通局于1930年秋开辟了一条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江西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全程约为3000公里。汕头交通站正是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枢纽,由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始终没有被敌人破坏,是我党在隐蔽战线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在护送人员方面,从建立汕头交通站到1934年底,经由这里护送了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据不完全统计,护送的中央领导同志和其他干部约有200多人,其中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陈云等等。在输送和采购物资方面,交通站在前后三四年时间里,向中央苏区输送食盐、布匹、药物以及电讯、印刷、军械器材等军需、民用重要物资约300吨。此外,交通站还发挥了筹款和押送款项的作用,并沟通上海党中央与苏区的信息往来,这些都凸显了汕头交通站在历史关头对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多角度展示隐蔽战线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由于当年汕头交通站是绝密运作,没有留下直接的档案资料,但根据当事人的回忆、领导干部的答询信以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汇聚了详实的资料,逐渐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经修复落成的陈列馆以图文介绍、实物展示、情景再现和光影展播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汕头交通站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掩护身份只是汕头繁华商业区一间普通的商铺——“华富电料行”,此次重修,恢复了当年海平路97号“华富电料行”的原貌。走进这里,仿佛时光倒流,一楼是普通的商行铺面,有做生意的掌柜、柜台以及售卖的电子管、灯泡等物品;二楼是接待室,在当年许多地下工作就是在这里布置安排的;三楼设有一张麻将桌,根据时任交通站站长顾玉良的回忆记载,在当年人来人往的商埠,要经常传递情报并不容易,平时有交通员传递情报,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打麻将的过程来完成。此外,借助此次修复,汕头有关部门还将相邻的海平路99至101号开辟为陈列馆,用来更全面地展示了红色交通站的内涵。
汕头“红色交通站”是当年联系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与中央苏区的生命线,作为现存的中央交通线革命史迹的珍贵建筑物证之一,先后列入区、市、省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所在的汕头金平区从多方面筹集资金和收集文物,并投入600多万元予以修复。这里将作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并融入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历史文化中,成为当地的一张红色名片。
新闻推荐
承担社会责任 做好履职工作 市政协委员胡敏关注社会民生积极参政议政
本报讯(记者黄鸿华)“担任市政协委员,既是对我多年来积极参与党派活动和参政议政成果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是对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