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同行 伉俪情深 刘映红与丈夫一起走过艰难岁月
刘映红与丈夫相濡以沫。
在金平区石炮台街道有一户平凡、平常却又不那么寻常的温馨家庭,这家庭里有一个贤惠孝顺、为人称道的好媳妇,她曾获“汕头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广东好人”、“汕头好人”、“金平好人”等荣誉,她就是刘映红。好品德离不开好家风的涵养,她的家庭曾获全国第四届“五好文明家庭”、省“五好文明家庭”、 省“十佳敬老文明家庭”提名奖、市“十佳文明模范家庭”等荣誉称号,在2017年和2018年,又先后获“首届广东省幸福家庭”和“广东省文明家庭”称号。
相濡以沫
全力支持丈夫自学成才
“作为一个残疾人的妻子,她的付出也要比其他平常人家的主妇多许多。”刘映红的丈夫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这样描述他的妻子,“我真切地感触到:携手人生平淡的日子最是真,相濡以沫,风雨同路,婚姻也就会是陈年的老酒,时间愈久,愈发甘醇。”他在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双腿残疾,身体的残疾,让他的人生面对超过常人的生活坎坷。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丈夫自强自立,积极进取。在工厂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坚持不懈自学,1985年时刘映红的丈夫有两篇论文入选了人民大学《心理学通讯》,并被汕头市社会心理学会破格吸收为会员,又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中文、会计双学历。工作岗位也从工厂调到成人教育部门,还在1993年通过了难度颇高的专业技术资格全国统考,取得了会计师职称。现在的他是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级媒体报刊上发表随笔杂谈、小说散文等文章上千篇(件),百余万字,出版了散文作品集《岁月风铃》 及合集《生命的呼唤》等书。他还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次就城市管理、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专题建言献策。
任劳任怨
家庭就是我全部的责任
1985年,是特别的一年,结婚成家才几个月,丈夫就因意外摔倒骨折,刚刚痊愈又决定参加广东高教自学考试。那时,生活在一起的外婆瘫痪在床,时时需要人照护,仅50左右平方的小屋子里,住着家公家婆、叔叔,还有随后出生的儿子,四代七口人。刘映红毫无怨言,挑起家务重担,为补贴家用,还揽接了收益不高的针线加工活,而丈夫为即将参加的考试,守在她旁边埋头苦读教材,日子虽苦,但充盈满足,1986年秋自学考试前一个多月,中山大学的老师来作考前辅导,挺着身孕的她用自行车带丈夫到几公里远的课堂听课,一天连晚上三场,来回六趟。孩子八个月大时,她开始到工厂上班,家务、工作双肩挑,此外,还需要照顾家里生病的老人。但是这一切,她没有推辞埋怨过,“这是责任的事情,一定要做的,不能说太辛苦就可以不做。”对她来说,这是身为妻子、母亲、媳妇不容推卸的责任。
33载一路同行
与时代共同进步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刘映红和丈夫已携手走过了33载,如今她也已退休,1978年参加工作的丈夫也走过了从初入职场到去年底退休的全过程。卸下了职业的担子,本可以更多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可他们并没有停歇下来,妻子一如既往地操持家务,照顾家里的老人与行动不便的丈夫,而丈夫仍笔耕不辍,还应聘到社会机构工作,继续发挥光和热。在他的书中后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论生活平淡与否,人生的每个日子都值得珍惜。”是啊,每个人的每个日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纪念。与妻子携手的33个春秋,靠着简单的生活哲学,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努力前行,经历了风风雨雨。正如他们总结的那样:“33年一起生活,也有过一些磕绊,可只要互相包容,有什么问题多及时沟通,互谅、互让、就能互敬互爱,一起面对困难,积极生活。”
本报记者 陈柔燕
新闻推荐
揭阳市妇联举办专题培训班 优化儿童成长环境 深化家庭文明建设
本报讯(记者王曼华通讯员邢珊)为助力揭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近日,市妇联“创文”工作推进会暨家庭和儿童工作培训班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