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厝街寻幽探远 礐石这条老街的旧骑楼虽斑驳荒凉,却掩不住陈旧表面下曾经的光鲜靓丽,它是汕头开埠的历史见证

汕头日报 2019-01-06 08:0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洪厝街

现在的洪厝街 程一帆 摄

□ 程一帆

从汕头中心城区乘渡轮过海,走出礐石轮渡码头,横跨南滨路,沿着南北向的一条石板路走,尽头处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两层英式青砖楼,这座原英国驻汕领事馆仍保留着当年样貌。青砖楼右侧的龙珠路头有一棵红豆树,红豆树右侧就是洪厝街,街口立有一组红褐色雕塑,雕塑上刻有一段文字,介绍了洪厝街的由来。

昔日热闹非凡的洪厝街,6号至23号这段与前后的新楼极不相称的旧洋楼建筑如今是门户关闭、家家荒凉的景象。行人稀疏的小街上过客匆匆,邻近一处古拙的山居,青藤野枝已爬上墙头,一切都显得那么清静恬淡,又那么破败荒芜。挂着8号门牌的第一间骑楼外表似乎还保留着昔日的风貌,二楼小阳台的窗花栏杆完好无损。拱形五脚砌中间大门铁将军紧锁,大门口整天停放着垃圾桶和垃圾车,两旁相对向的两个侧门豁然洞开,这是一间既有厝主又没人居住的房屋。据在洪厝街出生至今仍居住在这里的黄先生介绍,这户洪氏人家早年兄弟姐妹特别多,如今有的已远涉重洋外出谋生,有的则迁至中心城区,尽管这间祖屋还在,可是他们少有光临。前些年有在外的子孙回乡时来探望过,曾提出要修缮,但最终不了了之。

洪厝街13号的屋主林木兰是个外来租户,今年已80岁,她年轻时随丈夫来到这里定居,丈夫十多年前去世,孩子也已成家立业,屋子里仅住她一人,她已在这十来平方米的空间生活了近半个世纪。从她那里得知,房屋的厝主就是洪氏家族的后裔,现已定居香港。前段时间,台风把二楼屋顶的瓦片掀翻,她儿子叫人修好后,厝主托人带话,她可以在这里住到她离开为止。

现在仍生活在洪厝街6号至23号这十多间旧骑楼中的,仅有4户人家,除了林木兰,还有一户是理发的,一户是裁缝,再有一户就是洪氏家族的后裔。从这些不同的门窗、阳台设计风格来看,当初它们就是一间间各自砌起来的土坯房。依照林木兰老人的租住环境类推,洪厝街的这些小洋楼,当年的生活与现在比起来,其实也宽绰不到哪里去,不过,在当年可算是宽裕了。据19号必达发屋的主人回忆,洪厝街的洪姓人家在大礐石是大姓大族,有海外关系,在过去年代算是“土豪”。上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时,生活在洪厝街的洪氏人家,因为有华侨,生活比较富裕,他们的穿着衣饰都比普通人洋气。建房时,由于台风多,雨水多,屋顶基本上都是相对倾斜泻雨的,导致骑楼十分低矮狭窄,只有一人多高,走道也是一人多宽,两人相向,就要侧身而过。然而,踏上木梯登上二楼后,不大的空间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出华丽和洋气。改革开放之前,厅堂里不仅摆设有十分罕见的家电,地上还铺了实木地板。居住在这里的洪氏人家总是这样,会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并且还会在厅堂里挂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书法,以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两百年前,洪厝街一带原为浅海滩涂。19世纪中叶,随着汕头开埠,英国、美国、印度与挪威四国洋人接踵而来,礐石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他们纷纷在这里建立领事馆、医院、银行等,并且开办有怡和洋行、德记洋行、挪威医生公寓、大华纱厂、英国领事署、税务司等。

洪厝街口那组红褐色雕塑附着的文字介绍,英国在现在龙珠路东侧设立领事馆后,澄海一姓洪的人被英国领事馆聘为师爷,便携家眷在领事馆西侧的滩涂上筑屋居住。后来,洪姓人家渐渐聚居在这条街上,人们便将这条三百多米长、四米宽的街道称之为洪厝街。不过,据现居住在洪厝街的唯一一家洪氏后人的介绍,情况似乎稍有不同。这位上了岁数的洪家媳妇说,他们的祖先到英国领事馆打杂时才十五六岁,后来混出本事了,就与当时的清政府买下了洪厝街这片海滩地,陆续在地势平整的地方建起了现处于洪厝街6号至23号这一段整齐排列于巷道两旁的旧洋楼,屈指一算,距今至少跨越了四代人。

时至今日,尽管跨越了一个世纪,细细打量这些乍看又黑又旧的小洋楼,从那些融合了东西风格的门窗木梯木走廊的精致设计,仍可看出当初的结构严整和装饰精美。一张保留至今,反映1922年至1937年洪厝街居屋的旧照片,就反映出当时的状况,只见东西两头栏栅当街,两旁的旧洋楼,是既似“五脚砌”又像“临檐下”的洋灰建筑。

当年的洪厝街后来又聚居了不少当地居民,兴建的民居陆陆续续向西延伸,除了洪氏家族这些具有中西交融建筑韵味的小洋楼,还有一些拙朴通幽的山居。在现在洪厝街丁字路口南侧,一段弯弯曲曲通往医生顶仅百多米长的山路上,还可以看到当年那邻坡错落有致的居屋,有些屋子就凹居于坡坳中。那个时候的洪厝街商业气息浓郁,蜿蜒相连的骑楼下开着商铺,楼上住人,底层架空,二楼比底层稍为凸出,没有浇注钢筋混凝土,只能由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土坯墙支撑,墙壁上少有浮雕,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的装饰也较为简洁,窗页大都是木板的,并没有镶嵌玻璃。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洪厝街的骑楼,不仅是汕头开埠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汕头“百载商埠”的特色明信片。这些老房子尽管表面斑驳,却掩饰不住陈旧表面下曾经的辉煌,还在向人们陈述着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

新闻推荐

谷牧与经济特区的开创和发展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也是进行改革的先行区。特区的发展强烈呼唤“新事新办,特事特办”。1980年代,谷牧主要抓了...

 
相关新闻